今天我怎么样做老师

这篇文章的起源来自于听樊登读书会里的一本书,《自卑与超越》。书里面讲到一种原理是自卑是人超越的动力,人如果自卑就会更想成为一个有优越感的人。举了一个案例是说,老师会想以鼓励为目的跟学生说,你那么聪明,只需要花很少的力气就能达到怎么样的成就,现在你这样只是因为能力不够等等云云。这样的话语当然是意在鼓励,意思是孩子,你别害怕,你不是能力不够,你只是还没有努力,从根本上当然是希望孩子能有正确的归因,将自己目前的失败归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内部的可以改变的原因。研究发现,这样最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动力。但是这样的话又会让学生非常有优越感。就是他即使什么都不做,这句话就足够让他有优越感,如果他做了,这种优越感还可能消失,所以他听了这样的话,应该是什么都不会做的。樊登说,正是因为老师用了大量类似的无效的激励话语,所以学生没有什么改变,以此提出,现在的老师应该多学习。

终生学习是很早就提出的一个理念,也真的叫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之前的理解是终生学习的概念很广泛,我当然不认为离开学校还得在学习那些专业知识等等,我觉得可以学习乐器啊,学习烘焙啊,网上看到一个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去接触一下,学习一下,这些理解现在看来也没错,终生学习当然应该包括这些,但是我原来忽视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当我想上一个新专题时或是准备做个专题讲座的时候,我总是需要去查阅很多的资料,然后截取一些我自己觉得好的,或者好的结构融入到我的内容中,这样我才会有灵感,我本来觉得是自己知之甚少,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但是我现在明白了,这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本来已经有的知识会被当做已经内化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分不清哪些是人无我有的,总觉得这都是大家共同拥有的,这时候再输出,真的要好好调查受众了。但是如果是新输入的,当然就是最好的输出对象。但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有收获,也会觉得效果不错,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样做很累人。每次有一个任务了,都要先广泛的搜索资料,处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输出,也非常耗时,搞得每次都是一个应激的过程。

但最近一件事就让我有了不同的感觉。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时间管理课程,抱着新鲜的态度点进去学了一下,结果确实有一课戳中我的痛点,我相信同时也是很多人的痛点,于是我赶忙做了记录,在没有任何任务的前提下就把我认为好的一些内容制作成了属于我的教学内容,后面又在其他平台看到了相关的可以补充的,又完善了一下。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用上了,这样让我工作的非常轻松,效果又没有降低,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再次说明了平时主动学习、及时总结的重要性。

最近让我另外有收获的一件事情就是感悟到,写作原来是各行各业输出的一个工具,是一种基本的技能。在我心里,本来觉得写作这件事情和我没关系。只是偶尔要写个通讯稿了,写个讲座稿,但那时也没有想到这是写作。也不知道各行各业好多人都在坚持写作,坚持写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坚持输出。我自己也默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开始写作,7天一篇,可以是生活感悟,可以是工作中用到的应用文,只要是精心制作的,便可发布。

今天我如何做老师,那必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件需要不停求索的事,只能通过终生学习来回答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我怎么样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