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

现在是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很容易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种情况的好处就是,我们想要学习什么,只需要连上网络就能找到相关的知识。然而坏处却是,我们看了很多知识,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似的。

这简直是“我们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按照我下面的建议,写一篇“文章”出来:

第一步,写下文章标题;

第二步,针对标题,在首段表明你将要讲述的观点;

第三步,引入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说明这个观点;

第四步,引入别人亲历的一件事,再次说明这个观点;

第五步,针对上面的事例,总结出相通的道理;

第六步,再次强调自己这个观点,顺势结尾。

好了,按照这些步骤,你能不能因此写出一篇文章呢?

就算过程有点磕磕碰碰,相信你坚持写下去,你肯定能够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但你是不是就完全学会怎么去写一篇“好”的文章呢?

这就不一定了。

因为我告诉你这些步骤,只是写某种文章的基本法则。按照这些法则去做,你当然可以写出一篇文章,然而,这并不代表你就完全学会了怎么去写好文章。

究其原因,就是你学到这些“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属于“显性知识”,并没有内化成为你的能力一部分。

当你运用这些“显性知识”去写其他文章时,由于缺失其他相关知识的辅助,你无法触类旁通,所以到头来,你还是无法真正学会写文章这个技能。

想要真正把看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我们要做的还不止如此。


【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_第1张图片

把“知道”的知识变成“能做到”的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最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先去“知道”知识或者“了解”知识。

而这个“知道”或“了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知识建立认知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大脑熟悉这些知识的存在,甚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

而现在我们“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由于求快,我们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知道”的层面上,却甚少去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存在。

例如我前面列出的写文章的步骤,你照着去做,当然可以写出一篇文章,但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有没有想过呢?

一些“深层知识”,不管是书籍篇幅的问题,或是作者忽略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无法完全写出来被读者所知道。

缺失这些“深层知识”,如果我们还不根据显性知识去思考知道的知识,我们就很难做到“理解”这一步。

我上面“写文章步骤”这个例子,只是属于写文章的“显性知识”,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知识,诸如文章结构的铺排,叙事节奏的掌控,表达观点的方式,词语句式的选用等等,统统都没有写出来。

在没有完全系统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之下,我们是无法真正学会写文章这件事的。因为从“知道”知识到“能做到”知识之间,并不是只隔着“一步之遥”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1,信息,零散而不缺少具体的意义;

2,概念,信息构成抽象事物特性和属性的总结;

3,原理规则,不同概念之间能够构成的关系;

4,问题解决策略,综合运用信息、概念和原理规则寻求某个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活用,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我的小结:

* 获得,零散—>总结—>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运用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解决问题。

* 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认识)

我那个“写文章的步骤”,虽然是处于第四层的“问题解决策略”,但对于其背后的信息、概念和原理规则,你都是一知半解,所以就算告诉你怎么写文章,你也很难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出来。


【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_第2张图片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一门学科,往往要先去学习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呢?

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存在,在大脑对这门学科的框架建立了认知,于是这些理论知识,就从我们不熟悉的零散信息,慢慢变成我们可以领悟到的概念。

然后再以此理解到由不同概念组成的原理规则,最后我们才能运用这些原理规则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学习知识,一般都不能跳过这些步骤。但现今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时间焦虑”的心理,总觉得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学习这么点东西很无聊,所以就养成了喜欢贪图快捷的习惯,学习什么都想一蹴而就。

最终,你看了很多所谓知识的“应用步骤”,可转过身来,就什么都忘记了。因为你的大脑里, 除了知道这些“知识步骤”,并没有建立这门知识的相关认知概念,无法跟其他知识连同起来,所以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到。

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独有的专业知识,不管是商业、营销、销售还是编程,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在其领域当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们只知道一些概念和零散的原理规则是不够的,必须要掌握系统化的问题解决策略。

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学到东西,结合自己的问题,系统化地去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积累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规则。

例如你想提高你的沟通能力,单纯去看一两篇沟通技巧的文章是不行的。你一定要懂得根据自己的沟通问题,问一问自己:

是什么因素阻碍我与他人的沟通呢?

我对如何组织语言有没有深度的概念?

我的自信心是否足够支撑起你的表达?

我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进行沟通?

在沟通期间,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我应不应该掌握一些人际沟通的心理学知识?

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来进行,不断以此探寻答案,积累相关的知识,建立深度的认知。

这就是为什么看书时,要根据看到的内容给自己“设置问题”的原因了。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用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带着思考去吸收看到的信息,将其转化成可以被我们所理解的不同概念,以此积累原理规则,才能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_第3张图片

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认知

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庞德曾经说过:“运用认知能力去认识真理,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说明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则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能力的过程。

所谓“思考”,就是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知识是别人的经验概括,而认知,就是知识被我们记忆、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形成的思维架构。

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知识,这是提升我们认知能力的重要步骤。

而想要更好的理解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去实践:

1,寻找知识内在关联;

2,构建实践知识行动;

所谓“寻找知识的内在关联”,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前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源于科学家发现生活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鲁班因为被茅草划伤了手,而发明了锯;达芬奇通过观察鸟和蝙蝠的飞行而设计出扑翼机。

当你学习到一门新知识时,你要懂得把这些知识跟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地找寻他们之间的关联。

例如我前文提出的“写文章步骤”,你能不能把这些步骤,跟我们口头表达的步骤关联在一起,找出共同点呢?

如果你善于思考,你肯定会发现,我们平常在表达时,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去组织语言,如:

第一步,先构思一个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二步,把这个中心思想转化为观点表达出来;

第三步,然后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加以说明;

第四步,解释这个事例为什么跟这个观点相关;

第五步,总结陈词,再次表明观点。

这种知识的内在关联,是不是让你把一种领域上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上去应用呢?这就是思考的作用。

当你懂得掌握知识之间联系的规律性,你就能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储备当中,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体。

你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触类旁通,通过发散思维去思考答案。

那通常怎么去思考知识的内在关联呢?一般都有如下方法:

迁移法,思考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跟新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有什么共通之处;

联想法,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特定联想,从一个事物关联到另一个事物;

对比法,通过将不同知识放在一起比较,把知识内部的联系展示出来;

归纳法,把分散的知识归纳在一起,通过比较和沟通揭示他们的内在联系;

当你进行学习时,根据你的学习目的去积累知识,然后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跟其他的知识进行关联性思考,久而久之,你对知识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了。


【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_第4张图片

而至于理解知识的第二个做法,就是构建实践的方案。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好比玩游戏,别人告诉你这个游戏怎么玩,你很难真正理解到游戏的玩法,你只是知道游戏的操作知识,却不一定能够做到怎么玩好。

如果你能够亲身进入游戏,根据学到的知识花时间去玩一遍,不用多久,你自然就理解到怎么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基本概念。

因为从“知道”知识到“用到”知识,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认知、了解某些技能的基本信息;

第二层,亲自上阵操作,了解到技能的基本概念;

第三层,不用思考就能够自主化操作,不需要投入太多注意力;

第四层,精通、擅长每个操作步骤的相关知识,其认知能力高于一般人;

第五层,对操作技能进行改良,甚至自主创新,有自己的本领;

想要更好地理解到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就不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

例如你学习写文章,就自己亲自去写一篇出来;你学习演讲,你私底下模型演练一边;你学习做生意,就从参与日常的买卖当中。

有了实践,你对于某些领域的理解,自然就会更加清晰明白了。


【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_第5张图片

如果把学到的技能做好?

通过一定量的学习,现在你已经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了,那怎么才能让自己这种能力,获得更好的提升呢?

我们都知道,从新手到专家,需要一个持续锻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投入相应的努力,我们才能有所回报。

通常来说,这个锻炼的过程有三步是特别重要的:

首先,你要懂得主动从舒适区跳到学习区;

我们都知道,舒适区就是我们已经对于某些事情习以为常的地方,做舒适区的事,我们会感到很轻松,但同时意味着没有进步。

而对于学习一些困难的事情,我们又会感到恐慌,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到学习区,学习一些稍微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分析一下你现在是处于舒适区?主动跳出来学习吧!

其次,对技能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

从不会到熟练,秘诀就是重复去做一件事。不管你学习沟通也好,还是学习驾驶,你都要针对这件事,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在上面,重复去练习其中的技能。

由于一项技能是由多种活动或技能模块组成的,所以必要时对技能进行拆分,对模块进行重复练习,最后组合起来,你才能够真正掌握到这种能力。

最后,持续反馈并优化锻炼方式;

每个人都不同,一些适合别人的练习方式,不一定适合你。有些人考完驾照出来,就可以直接上路锻炼驾驶技能,有些人还只能在宽阔的地方练习。

所以当你对某项技能进行锻炼时,如果你发现这种锻炼,并没有给你带来明显的效果,你就要想一想是哪里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调整。

懂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有哪些不足很重要,这是能让你优化和提升自己操作方案的前提。毕竟这也是思考的一部分。

持续锻炼一段时间,然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学习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然后继续上路锻炼。

当然,最后一点,肯定是少不了“坚持”了。没有坚持,不管你学习什么,最后不仅浪费时间,还让你什么都没有学到。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成为学习和实践的高手。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搞清楚这三点,你就能解决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学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