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母的语言》有感

每到周末,在大街上,总能看到穿梭在人流中陪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竞争日渐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长时间以来却被大众忽视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将指导我们父母如何在与孩子日常对话中,用语言帮助孩子塑造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让孩子们真正的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的差距,基本上都是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其实孩子地差距在3岁以前,在孩子在地上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看起来孩子和孩子没有差距的时候,其实差距已经逐渐被拉开了。许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里学家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起教育,在时间上来说已经晚了,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出生地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起教育的检验。

本书的作者萨斯金德博士和其他学者研究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的是积极的、肯定的词汇,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孩子与孩子最大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它有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调查显示,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工薪阶层家庭是1251个,高收入家庭是2153个,而且儿童语言中95%和父母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我们看到孩子怎样说话,我们就能反思到我们是怎样说话的。如果我们父母每天跟孩子说话都不客气,都非常冲,都经常是粗话,那我们就别指望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讲礼貌;如果我们注意跟孩子说话时的用词、遣词造句,孩子就会变得不同。这不能不说父母语言的重要。

作者研究还指出: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孩子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信息。所以说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因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够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如果没有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那一千亿条神经元也就毫无意义。大脑具有不断建立神经元连接,也有断掉很多神经元连接的功能。在最初的三年中,大脑通过突触削减那些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那些较弱的或者不常使用的,将那些常用的类神经连接微调为具有特殊专门功能的区域,这就是我们变老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会日感力不从心的原因。恰恰从孩子出生到三岁时的经历,可以改变这个连接,这就是父母的语言。

那么我们父母要怎样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这就是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

第一个原则共情关注:我们在跟孩子讲话时,要始终共情关注他,那什么叫共情关注,比如我们在给孩子讲绘本,发现孩子没有听却在玩玩具,那这时我们就要停下来,去和孩子玩,告诉孩子正在玩得玩具的形状、构造等等,也就是说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要去关注什么,并及时做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多用儿向语言,做到观察、理解、行动。共情关注能让孩子快速学习,这是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第二个原则充分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使孩子的语言水平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一边做一边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东西或事情,还可以让孩子熟悉日常活动的操作步骤,这样一来,父母不仅帮助孩子形成了词汇的意识,还让孩子变得独立起来。在充分交流时,少用代词,这会让孩子学得更多,孩子大一点,可以用脱离语境的语言,有助于孩子智力提升,言语的拓展、扩充,延伸孩子的想象力,从而丰富孩子的词汇和现实世界的连接。

第三个原则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用封闭式的:“不要动、别碰……”这种话是没有轮流的,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制止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用因果关系。比如,这个炉子很烫,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样,是会烫到手的,知道吗?让孩子联系起来这个因果,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其实是孩子很好的成长。但是恰恰我们大多父母运用的是命令方式,命令方式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书中还增加了一个T关掉电子设备,因为电视、手机设备虽然也能和孩子说话,但是它完全不关注、不交流、不轮流,不和孩子进行深度交流,更不会和孩子轮流谈话,孩子学习一个东西,所用的方法是尝试、看反应,比如孩子打了你的脸一下,你表现出不高兴,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通过我们不断的反馈,才能够知道他所做的、所说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合不合乎规矩,这是孩子情商增长、智能提升的过程。孩子当然跟电视也学习,但他没有反应,他不知道对和错,就会在大脑中建立许多非常奇怪的,但是没有人和人之间的那种连接,这也就是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情商低的原因,因为他对于别人的感受没感觉,在生活中没有互动,只是从电视机里看到脑袋被砸了一个包不要紧,他不知道这里边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就是打一下会痛。所以我们要学会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尽量关掉电子设备。

那父母的语言力量有多大,可以说非常大,从思维能力到人生观。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灌输数学概念和空间概念,会给孩子数学能力一个很大的提升。我们过去有一种说法:女孩子的数学比男孩子差,这并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我们在和小女孩谈话的时候,很少涉及数字和空间,就是我们在培养孩子时,觉得她是女孩,整天和孩子聊的都是情感颜色感受等这些东西,而和男孩聊天会用数学语言方式,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影响造成了孩子长大以后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其实女孩子一样可以把数学学得很好。

从思维模式上的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有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向,一个是固定思维,认为没法变,就这样,我得不断向别人证明我很强、很棒,认为现在的状态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虽然我现在不行,但是我可以不断改变,出了问题,我可以变得更好。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么养成的呢?完全来自于父母怎么跟孩子互动的,如果一个父母整天跟孩子讲的话都是宝贝你真棒、真有天赋、真了不起等,用这种肯定结果和天赋的方法跟孩子谈话,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因为他太希望得到来自天赋方面的肯定。这恰恰不利于成长,而应该让孩子明白,他的能力是来自于刻意练习,来自于一次次的挫折和不断的打拼。我们要去肯定过程,鼓励孩子了解坚持、探索、不放弃这样的过程性的目标的时候,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心态,这个会影响孩子的终身幸福。

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命令性语言去和孩子讲话,孩子会失去自控力,因为他认为这些都不归他管,规则是什么他也不知道,反正我们父母说不要做他就不做了,根本不会去探索边界,不会去探索规则,更不会去尝试自己掌控这件事。所以自控力就会逐渐下降,所以我们要用提示性的语言,给建议,告诉因果过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控制自己的人生,自控力才不断上升,除了这些,还有善良、同情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父母的语言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去读这本书,它会让我们明白: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父母的语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