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收压岁红包,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的湮灭?

今天上班,同事在群里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两个小孩子,穿着大红喜庆的棉袄,每个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吊牌,一个吊牌是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另一个是支付宝的收款二维码。

图片上面是醒目的三行字:友情提醒:快过年了,很多人身上已经不带现金了,为了不影响孩子收压岁钱,尽早给孩子们准备二维码……

这张图片乍一看上去挺喜感的,细细想来,觉得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对小孩子来说,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好玩的,最最重要的是:过年有压岁红包。

大年三十晚上,过了零点的钟声,爸爸妈妈就会拿出一个红包来,家里每个孩子发一个,虽然也许里面只有3块或5块钱。

但在我们眼里,那可以换来自己喜欢的鞭炮、小人书、文具、甜甜的糖果。那天晚上,我会把压岁红包小心翼翼地枕在枕头下,做一个甜甜的梦。

正月里,穿上新衣服跟随父母去亲戚家拜年,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晚辈们给长辈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祝爷爷奶奶伯伯伯母舅舅舅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长辈们给每位晚辈发一个大大的压岁红包,祝孩子们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红包领完后,小伙伴们会把所有的红包排在一起,把钱拿出来,一张一张的数,看看总共收到多少钱,比比谁领到的最多(通常每个长辈发的都是一样多)。

最重要的是,领到的红包都由自己保管、自己支配,这是最开心的一件事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压岁红包在宋朝时就出现了,传说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会出来用手摸睡熟了的孩子的头,被摸了头的孩子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为了防止”祟”这个东西害小孩子,父母把包着铜钱的红纸包放在孩子枕头下面,这样就把”祟”吓跑了,这就是压岁红包的由来。

虽然现在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但每年的除夕,爸妈还是会包一个大大的红包给我,在他们眼里,那不是红包,是他们对儿女浓浓的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支付的出现,确实让交易更简单快捷安全了,现如今,身上不带一分现金,仅凭着一部手机走遍全国成为一种现实,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孩子们利用电子支付收取压岁红包的方式是否可取呢?

第一,传统的压岁红包是长辈们给孩子们的美好的新春祝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握在手中的喜悦。

而用微信、支付宝收取红包,只是刷一下二维码、嘀的响一下,钱虽然到帐上了,孩子们却看不到,摸不着,感觉没有那么强烈。

第二,收压岁钱的孩子年纪都不大,他们一般是没有手机帐户的,也没有捆绑的银行卡,所以,二维码收到的红包钱一定是进了家长的钱包。

这种方式发的红包,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压岁红包,不如说是大人之间礼尚往来的交易。

第三,过年发压岁红包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一种由来以久的传统,承载着家长们对孩子浓浓爱意和祝福的压岁红包,不应该被冰冷的机器中的数字代替。

图片中两个小小的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父母在自己脖子上挂一个硕大二维码有什么用,但如果他们知道过年没有鲜艳艳的红包收了,不知心里会怎样想?

二维码收压岁红包,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的湮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维码收压岁红包,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的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