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就像把辛辛苦苦养的儿子,贱卖了

01

今天听吴晓波老师的五分钟广播,他是以这样一句话开场的:

一个朋友带我逛了上海中心,从底楼到顶楼。走到10楼的时候还只能看到眼前的绿荫,走到50层的时候黄浦江的流向已经分明,再往上走,浦东浦西的城市原貌就越发清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曾经在上海中心14楼实习,觉得窗外视野明朗开阔,环境宜人。等跑到隔壁环球金融中心朋友所在的70层办公室,才发现陆家嘴能看到的风景原来这么丰富齐全。

吴老师说,办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办了一年,就像在一楼,见过的少,未知的多;而越往上走,格局就越开阔。

而借鉴到个人求职上,经验的积累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是非常有利的,在同一行业耕耘得越久,了解得自然也就越深。

02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显得有些焦躁。急功近利,耐心不足,是现代年轻人的痛点。也想脚踏实地做点事,可是生活在一个热点爆炸的时代,风口太多,好像每一个都是良机,好像错失哪一个都会迅速被淘汰。

知乎上有个提问【把一副好牌打烂是什么体验?】一位高赞答主勇敢地晒出自己的教训:名校高材生,却在不同行业之间反复跳槽,最后眼看着同龄人一路高升,自己却只能一直在基层磨炼。

没等爬到一幢楼的中段,就更换目标,然后又只能从底层开始爬起。虽然不同大楼看出去的角度不同,风景也有轮换,但五楼望出去,无论哪个角度都看不到20楼的云淡风轻。

03

著名的【赫尔辛基公交站理论】给出了一个情景假设:把工作看作是在一辆公交车上行驶。当你开了很久感觉是时候下车时,你下来却发现站点上已经有很多人到了。

就像是一个人在某一行业做了三四年,感觉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想拿出来作为跳槽的资本时,却发现其实自己这点成绩也有很多人都达到了。

那该怎么办?

“很简单。待在公交车上,待在那辆可恶的公交车上别动。因为如果你保持不动,那就迟早会看到变化。”

理论的提出者阿诺·拉斐尔·闵奇恩说建议,把待在公交车上的时间拿来反复学习。

马尔科姆·格莱德维尔(MalcolmGladwell)在《异类》(Outliers)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专门训练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我认为,这里的1万小时应该加一个形容词:有效的1万小时。

在套用该定律时,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专门训练其实就是不断复习,不断重复。

如果你没有认真复习,那就算不上专门训练。很多人都花了1万小时,换来的是机械劳动带来的苦楚与自我怀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复盘】。

以新媒体运营举例,如果每天只是到处找热点文章拼拼凑凑,排版发布,那的确枯燥又无聊。但是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几套排版模板,对比分析出哪一种文风更受读者喜欢,慢慢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心得,那花出去的时间就是有效时间。

04

变化,其实就是差异化,在某一领域反复学习最终带给你的是不可替代性的提高,甚至是个人品牌的建立。这种差异化让你的终点可以不断延伸,即使到达目的地下了车,跳出这个平台还能继续前行。

大部分中途下车的人都是因为感觉花出去的时间收不到成效,殊不知想要到达预期的终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待在一辆公交车上,不要中途下车。

当然,的确存在选错行业及时止损的可能。但其实,选错的风险对每个职场小白来说都是一样存在的。

上车之前,没人知道哪辆公交车最好,但如果你想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就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而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请待在自己的车上,切勿换来换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槽就像把辛辛苦苦养的儿子,贱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