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父亲的回忆录(十三)

大三上学期,自己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一个现状:自己的家境并不是穷这么简单。而是自己在好多方面确实已经落后了。并不是给自己消极负面的情绪,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曾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实际状况。自己的认知应该与实际相符。

中国青年报发表过一份名为《长大》的调查:家境算的上基本优越的孩子比家境贫穷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多的教育或认知优势。家境贫穷的孩子,难以放开,在诸多物质方面都不如家境优越的学生。家境优越的学生的家长有一份好的工作或社会地位,而这些带给其孩子的是一个好的物质起点。他们至少不需要被动的操心或担忧于其父母,相反,父母甚至可以给他们更多物质上的帮助。而家境贫穷,父母或因为疾病或因为其他的原因,带给儿女的是牵挂与担忧,儿女们甚至在很长的固定时间中帮助父母,他们工作中的第一件事或是物质方面的固定支出必须是与父母相关。揭示这些并不是想怂恿有父母负担的儿女违背道义,而是这就是一个现状与事实。我们实际上都尊崇物质,但是在嘴边却是说着仇恨富有,推崇励志。

我和我父亲的回忆录(十三)_第1张图片

这当然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励志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社会没法做到人人公平,于是用励志进行缓和,给底层的人一些安慰,呈现所谓的公平。但是毕竟这是口是心非,因为有多少励志的执着被挣扎得头破血流,而疼痛与后果却依旧只能自己承担。何必把自己的励志故事说给别人听呢?是否知道这样会让又相当多的人在没有看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跳入漫漫无期的励志中。你的励志故事的结局越是圆满,越是让听者疯狂迷恋,在未知的道路上越固执,头破血流仍不知悔改。

寒假的这几天,自己忙着砍芦苇、挖河沟、挑粪,因为父亲的起坐不便,自己又包揽了每天的烧水与清洁猪圈,自己可支配时间并不多。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自己觉得能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自己觉得这不应该是真正需要体会的,应该是深刻体会出自己的贫穷。说什么锻炼自己的意志,只不过是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劣势中的自我安慰。自己的实际状况是贫穷,如果要改变这所有痛苦的一切,本质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物质贫穷的现状。

自己抱怨过,为什么家里的事这么多,相比于其他的孩子,我为何这么多的事。实际上自己质问的是:凭什么自己要比其他人付出很多?承担更多?我不知一次的抱怨与质问过命运,但是至今却没有抱怨过任何人。因为这就是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我父亲的回忆录(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