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左右你的人格——再思独立

在上一篇日志中,我把思想的镜头对焦在人生坐标系中从独立到信仰的一条曲线上,曲线有粗有细,有短有长,而其中的凹凸性,单调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会。

然而此时,我的大脑又忽闪起独立的念头。

让独立再次走进我视网膜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 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非投胎类混的很好的,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激励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

论叛逆,论独立,论自由,论思想,论犀利,中国很少有青年能够与韩寒相比,撇开媒体描述的真或假不谈,韩寒能够达到今日的境界,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不可掩盖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相比于韩寒此类的人的凤毛麟角的存在,我们周边充斥了太多太多跟上面一段文字所描述一样的奔波劳碌的人。

于是,联想起我周遭的环境,独立进一步渗入了我的脑神经。

在跟我有联系的所有人中,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体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真正地独立。

在某个层面上讲,完全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十分赞同李敖的一个观点,李敖说,有钱才能做到人格独立。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那么他必然得对别人低声下气以维持自己的生存,有这样的行为方式的存在,即使自己内心依旧倔傲,随着时间的推动,自己也必然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所以,人格独立者必是高富帅吗?非也,有钱也不一定代表人格的独立。我不喜欢跟某些生意人打交道,因为在他们的眼神和语气中,我总能感觉到小市民的味道。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其对金钱的崇拜与占有欲显露无疑。这些人每天奔波在与金钱的交易中,用自己的独立人格去交易金钱。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件事情,情感和人性的部分很少,而一大部分是用金钱渐渐量化成的利益。这种观念与行为,无不令人厌恶。

在某个层面上讲,金钱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它象征着利益。利益之外还有权力。利益与权力终究只是用来使生活变得更好的工具,而并非是人格的等价交换品,也不是我们生命的附庸之物。一个人只有正确地对待利益与权力,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独立而不被绑架,使自己的灵魂在物欲的泥潭之中超脱而出。

除了金钱,便就是体制。

体制使我们变成一个个唯唯诺诺的人,我不知道唯唯诺诺该称之为一种性格,还是一种病态表现,但在我眼里,唯唯诺诺总是跟小人或者小气之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社会里,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有太多的人为我们设置了太多的限制,使得我们害怕,小心,步步为营,我们沿着别人设定好的路线前行,我们还得仔细领悟别人所设下的规则,生怕有一些越矩的过错,一旦有过错,立马想要去掩盖和弥补。从小学到大学,从升中考,到中考,到高考,到以后的就业,都是如此。而我们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步步地教化中,失去了叛逆,失去了思考,失去了独立。

以前,高中校长说的一句话,我颇为认同,他说,强制成习惯。然而,现在我觉得,强制的确能形成习惯,但强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那便是使得我们畏惧传统,畏惧体制。敢作敢为的人少了,唯唯诺诺的人多了。

期末考没复习,有的人考试拼了命的考,生怕挂科,忧虑一个寒假;有的人果断交白卷,霸气凛然,明年继续补考,开心过寒假;有的人把分数看作自己的一切,用分数等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等价了自己的成就自尊,出了大学后,分数消失了,换之而来的是金钱,于是人格继续被等价化。这样的人并无过错,因为如今已不再有所谓的儒家道德理想,也没有了圣人之说,大师的人格人们是推崇的,但也是不敢接近的,与其做一个大师,顶风顶浪,还不如做一个小人,顺风顺水,混迹世上。

而我,却不想这么想。

我依然想要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

关于青春,我仍在征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左右你的人格——再思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