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

    正文前加一笔: 和一个95后的同事一起工作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年轻人是在用什么语言在沟通。8012这个年代的形容很巧妙,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看懂的会会心一笑,看不懂的也不会尴尬。


正文开始:

8月15日三星在上海发布了Note9旗舰机。从外观比起来,和Note8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更多的变化在于内在的升级。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1张图片
Note9的内部结构剖析图


手机内部,有两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 一个是Carbon-Water 碳纤维液冷技术。液冷技术不新鲜,一百多年前诞生的冰箱、空调,就是用的这种技术。难就难在导热材料。从最开始的铝片,到铜管,到碳纤维,到石墨烯,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在逐步提高,但是成本和制作工艺的难度也在翻着翻的往上滚。目前这种碳纤维液冷技术用的比较多的,也是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游戏玩家用的高端笔记本上(比如价格20000多的外星人)。能把碳纤维液冷在已经极其狭窄的手机内部实现,这不但是一个想法上的大胆创新,更是对自己制造工艺上的自信。(做过硬件的都明白,脑袋里的想法、纸上的设计,都是最简单的。克服工艺上的种种困难能够把这些想法都实现出来,这可是需要实打实的真本事)。

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就是很多人都在议论的Spen。这是这个文章想说的重点。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


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 很多很多年前,一些当时很潮流的公司开始做带有触控笔的手机(比如多普达和诺基亚,以及后来的windows phone) ,当时为了不同的屏幕还分了电容式触控笔和电阻式触控笔。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2张图片
当时很昂贵的多普达


当然推出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解决比如大指头点小屏幕怎么也点不准这样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在一个大家收入都是1000多的年代,能出4000多买一个触屏手机的都是什么人群。带笔的设计也成了当时商务设备的一个标配,比如做过很多广告的商务通和后来的e人e本。但是,即使带了笔,因为屏幕的原因,手机使用的感觉还是很不好。

随着后来iphone腾空而出,人们对手机上是不是有笔的功能很快就失去兴趣。iphone对手机屏幕使用的提升,让人们很快就体验到了指尖自由滑动的快感。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可以用全世界最精密最灵巧的手指,来直接完成原来需要借助工具才能进行的事情。

人对工具的依赖极度释放, 使得人类,部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始能够享受通过手指的触摸接触世界的愉悦感。加之自从人类文明存在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设备,能够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智能手机能这么爆发式的发展一点都不奇怪。

好了,前面铺垫这么多,回到手机上的笔。手机发展这么多年了,手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么? 像note9的硬件参数,CPU主频已经达到了2.86G,内存有8G,存储有512G,光这个配置,就已经超过很多人用的Mac pro了。但是为什么有手机已经有这么高的配置,每年还有几亿台台式机笔记本卖出,根源就在于操控上的区别。尽管手指操控很自然,但是除了衣食住行用这样的超高频场景,我们仍然有大量的场景我们需要依赖PC模式,虽然很别扭,但是还得用。

在今天移动化需求已经变得18个月的小盆友都很明白是刚需的时候,是什么在阻止着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往移动端迁移?还是操控问题。很多人由于身不由己,很多人还需要去在excel中完成报表统计,还需要在word里把一个文档排好一个正规的商务文本格式,还需要在ppt里把自己的想法换成一个能浅显易懂的汇报格式,还需要在SAP系统中翻二十级菜单找到处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流转。单是一个工作场景,我们就能看到人们需要一个更精细的操作。这个时候,手机上宽度是人指头十几分之一的手机笔,就能更胜任这样的工作。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3张图片
大家伙的数控车床


从另一个角度看,笔从诞生之日起,无论是以树枝、木棒形态的杆笔,还是以羽杆、动物毫毛为材质的蘸水笔,甚至到近代以钢笔为代表的便携笔,人类已经十分习惯了利用笔这种介质来进行艺术相关的工作。我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同行人是曾经有一次在去香港的飞机上,我的邻座一坐下就安静的拿出了ipad和一只笔,开始一笔一笔在白画布上描。我在看书的空闲偷瞟两眼,只见他一会功夫就画了一个女士人头像,配了一个我看来有些夸张的发型和首饰。在吃饭的间隙就聊起来,原来他是一个香港本地的发型设计师。当聊到他对笔的感受时,他立马开始滔滔不绝讲起来他对这个笔的喜爱,很便携,随时他有灵感随时拿起来用,笔的触感又很细腻,画完了他又能随时和他的同事一起讨论。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这种笔的使用能够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满足感和便利性。甚至在工作的很多领域,人们仍然很依赖笔去高效地帮助他们完成工作,不管是设计师们在大量的使用wacom手写板快速进行创作(你去设计公司看看那些设计师左手放键盘,右手握一只wacom的笔在手绘板上飞扬,你就会知道这个对他们工作效率的帮助有多大了),还是一些工程师需要一只笔对精密数控车床进行无误的控制,人们还是对笔的使用有很大的依赖。就因为如此,很多大厂仍然在持续发力在带笔操作的设备中,比如微软和索尼。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4张图片
某司新设备


从产品角度,note9的spen也对产品本身的辨识度的提高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素材。现在去京东搜一下note手机,你能翻出好几页产品去。(不过这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第一次做note手机估计也没想到来到中国会有这么多note么抄袭者)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宣传语里我们可以很硬气的说,“只有带spen的note才是真note”。不过这个话题是另一个分支,这里不表。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5张图片
某学生用spen完成的作业

手机发展这么多年了,大家都在猜测,发展到头了么?我个人看来,手机的发展还远未到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个人手机覆盖率已经接近80%,但是在渗透深度上,还远不够。像微软的纳德拉提出Mobile First虽然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还进行的不够彻底,微软的产品在手机上的操控性和人机交互体验还远没有达到像游戏那样流畅。(不过事情总是知易行难,做一次交互你就知道为什么这种方向的变更这么缓慢)

应该很快(最远不过有生之年),我们就能看到彻底变革的那一天的到来。


老图一张

20岁的诺玛·简·莫泰森,之后她叫玛丽莲·梦露,1946年

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_第6张图片
玛丽莲·梦露,1946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8012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带笔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