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的故事,是我多年以前看到的,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灯塔的故事改变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式。
灯塔的故事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就在打头的那艘旗舰上当班,当时天色已晚,我站在舰桥上瞭望,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因此船长也留在舰桥上压阵。
入夜后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弦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这是船长已经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可想而知。
思维定式在我们脑中如此根深蒂固,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思维模式如此重要,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的选择。
想到灯塔的故事,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放下已有的经验,打破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以避免船长的尴尬。
而两周前,混沌大学开学,听到李善友老师讲到掘地蜂的故事,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思维定式不仅仅停留在经验里,还深藏在基因里。
掘地蜂的故事
掘地蜂智商高,拖着食物回来时,先把食物放在洞口,警惕的进洞里巡逻一圈。确信一切正常,这才把食物拖进来。
当掘地蜂拖着食物回来,放在洞口,进洞巡视时,实验者悄悄的把食物拿远一点点。
掘地蜂巡视正常出来,发现原来的食物不见了,接着发现被实验者移动过的食物,于是将食物拖到洞口,进洞巡视,实验者将食物再拿远一点点。
掘地蜂巡视正常出来,发现原来的食物不见了,接着发现被实验者移动过的食物,于是将食物拖到洞口,继续进洞巡视,反复以上过程40多次,掘地蜂绝不偷懒,精准如计算机程序。
这个实验说明:看似高智商表现的掘地蜂,其实是在遵从刻板的基因指令!
掘地蜂寻找食物,储藏食物的方法不可谓不科学,可是当人为改变了这个程序设定,掘地蜂即使巡视100遍,储藏食物的结果也是0。这让我想起郝广才说的又笨又勤快的人。
价值观与方法论
我和周洋在一起,常常说不讨论价值观,这句话当然是有限定范围的。
周洋说我们一起运动吧,打开身体的维度。我说好的。因为我认可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我也想运动。所以,我立刻就说好的。这就是价值观一致。不需要在这里讨论要不要运动的问题。
价值观一致,目标就确定了。我们要运动。
接下来,我心里可能会有一堆问题。比如,“我没有时间运动啊”,“我坚持不了啊”等等。这就涉及到方法论了。
“我没有时间运动”,“我坚持不了。”这些话本身就带有思维定式的痕迹。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打算讨论方法论,而是停留在找借口不去运动。这也极有可能是基因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其实,在我的心里最先跳出来的也一定是这两句话,但我一定会把自己引向价值观选择,努力去想想要完成的运动目标,这时候我就会把这两句话转换成,“我要在什么时间运动,才能完成运动目标呢?”和“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我的运动能够坚持得更长久呢?”
图乐园的各种活动,都深深地烙下了不讨论价值观的印刻。读书会,翻转课堂
,打卡群,精读群,阅读心灵地图群,情书群,运动坑,英语坑,,,每一个入群入坑的人都欲罢不能,我想这正是因为我们组队克服了基因的自动化反应,而是主动选择,重建价值观的原因。
人人都是掘地蜂,我们以为的理性决策,不过是对既定思维的自发式反应。
不要做又笨又勤快的人。目标错了,越勤快越糟糕。
决定我们效率高低的不是方法论,而是价值观。价值观错了,方法越正确,离正确越远。
决定价值观的是心智模型。任何事物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理并没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