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坤哥):内部创业的四种模式

2017-04-17  人人合伙      王坤(坤哥)  出书训练营第三期  第59篇作业

目前,内部创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传统企业用内部创业的方式尝试创新转型,局部试点,风险可控,代价可负担。平台型或生态型企业,内部创业或“大平台+小前端”是其管理模式。

综合下来,从股权架构与控制权的角度,内部创业可分为以下四种主要模式:

模式一:全资子公司模式

这种模式在传统企业比较常见,雇佣职业经理人,年终分红或资奖金。这种模式,对团队而言,只是执行者的定位,本质上不是创业者。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团队的创业积极性,成功概率比较小。

这也是众多传统企业转型难成的重要原因所在,没有机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是不可能转型成功的。

模式二:母公司控股51%—90%,一直保持实质上的控制权,10—49%部分对团队推行股权激励

这种模式,在内部创业上,最为常见的模式。

好处:1.母公司起主导作用,掌控公司的发展,给予相当的资源支持;2.对团队有相当的激励作用。

问题:1.团队无法主导公司的发展;2.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有分歧时,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会遇到挑战。

这种模式最大的挑战是定位冲突:定位为独立的公司,公司利益最大化;还是定位为子公司,母公司利益最大化。这正是后期发展到一定阶段,母公司实际控制人与子公司团队的定位冲突。

当然,如果能做到所有权、收益权与决策权的三权分立,母公司有决策权上的多数,在收益权上团队占多,也是比较合适的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定位冲突问题,当二者利益不完全一致时的处理原则。

模式三:母公司实质上不控股(低于51%)、控制权在团队

可能创业初期,控股51%—80%,同时,也可能名义上控股不低于51%(为财务并表考虑),母公司仅是名义上相对控权。

但实质上,创业公司的主导权与利益一直在团队。为激励团队,在股权上通常做法,业绩对赌,逐步减持,团队持股超过51%,以激励团队。

案例:一家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名义上集团持股51%,实际上集团仅分红20%。

模式四:母公司以风投模式投资,不控股,通常不高于40%

这种模式母公司仅定位为财务投资者,子公司完全按市场上的独立第三方公司运营,生死由命。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完全独立,但不足之处也是完全独立,可能发挥不到内部创业的协同效应、资源整合优势。同时,对创业者而言,可能与自己独立创业区别不大,

这种模式,为数不多。

目前的内部创业,以模式二、三为多数,模式二最为常见。

出书训练营第三期第59篇作业      人人合伙  王坤(坤哥)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坤(坤哥):内部创业的四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