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近距离的和孩子们相处一天后。有感而发,我们写下了本文,希望能够为你还原一个真实孩子世界。
本文分为六部分:重视孩子的自我保护,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双面夹击孩子;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否被贴了标签;一年级就受到老师格外的关注,多数不是好事儿;我听到的一个极端事例;不要以担任班干部为荣。
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上周,作为摄影师,我有幸参加了孩子的第一届运动会,感触颇深。总结了6个问题,向各位家长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1.重视孩子的自我保护,尤其是女孩子
得益于媒体的大力宣传,家长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我们仍然看到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女孩子的自我保护:
◆很多低年级的女孩子搞不清裙子和裤子的差别。没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
◆有些低年级的女孩子经常会撩起自己的小肚皮,并在公共场合脱、穿衣服。
◆有极个别家长将孩子托付给隔壁家的“叔叔”接送,并由这位隔壁“叔叔”负责孩子的课后辅导。
我们并不是否定人心中的好,而是要提防人性中的坏,毕竟人心难测。
2.不要双面夹击孩子
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在《深度剖析名家的11条教育理念》中提过。
再次提起是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容易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即便老师是错误的。
因此,不论孩子在老师的描述中有多么糟糕,家长一定要淡而化之,不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一起来对付自己的孩子。毕竟只能我们自己才可能耐着性子和孩子交谈,了解其“错误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老师在低年级孩子的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详见《老师的不足,需要家长弥补》)。
老师向我们反馈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表示对老师的认同。因为那是她观察问题的角度,但并不代表全部,甚至只能代表很小的一部分,其余的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处理。
3.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否被贴了标签
出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经验的限制,以及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四十个毫无经验的、稚嫩的、充满天真想法的孩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混乱的“化学”反应。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并且对每个孩子保持足够的耐心。
这一切美好的愿望,低年级的老师们是万万做不到的!
为了便于管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孩子贴标签——人的性格固化后更便于针对性的管理。
这个孩子淘气,于是压制他的淘气;
这个孩子爱打小报告,于是利用他的特点监督其他小朋友;
这个孩子学习好,于是树立他为典型;
这个孩子嗓门大,于是让他做体委;
这个孩子爱哭,于是尽量不要惹他;
这个孩子胆子小,于是少分配任务给他;
这个孩子不爱说话,于是他便没有了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个孩子爱表现自己,于是他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这个孩子……
只有这样才更加便于管理,这虽然是无心为之的事情,但却为每一个孩子贴了一个大大的标签。孩子在外部权威的强压下,一定会按照这个标签塑造自己的行为。毫不夸张的讲,小学一、二年级,几乎塑造了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涯。
我们不能说老师做的不对,因为不给孩子贴上标签就意味着老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而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学的一年级小朋友。
所以这个重担最终又要落在父母身上。
4.一年级就受到老师格外的关注,多数不是好事儿
一天下来,我拍了700余张照片,有事儿没事就和孩子们聊聊天,很多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是:
张鑫乐:班里公认最淘气、受老师批评最多的孩子
王一鸣:我儿子最好的朋友
陈子冉:领队、喊口号的小朋友
马新宇:一直流鼻涕的孩子
李子轩:总爱问我问题的孩子
张默成:说话很慢,但爱和小朋友讲道理的孩子
赵成伟:一直想玩我相机的孩子
王承若:长得最胖的一个孩子
李若萱:非常安静、喜欢一个人待着的孩子
徐子若:一直在哭的孩子
……
p.s.为保护孩子的隐私,上述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印象最深刻的十多个孩子,都不是因为运动会上表现有多好,反而多数是因为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的孩子。
入学已经一个月的一些家长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老师对你的关照,多半是因为你的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
5.我听到的一个极端事例
在和一个小朋友聊天时,他告诉我:“叔叔,我报了11个课外班。”
11个课外班!我不由得要再次感叹一下。
不过,小朋友最后数出来9个,周一到周五每天一个,周末每天两个。
孩子在我面前大倒苦水,我相信这样的话他和妈妈不知说过多遍的。
“你为什么学这么多?”
“妈妈非要让我学,我也不想学!”
“连台球也学!”
“是啊,妈妈非要让我学!”
6.不要以担任班干部为荣
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担任班干部而失望。
如果你碰到一个好老师,就相当于孩子碰到了一个好的领导,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碰到一个“坏”老师,满满的错误理念便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小小的年级就要当老师的跟屁虫,和全班的同学作对;为了迎合老师,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你的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
# 心理学知识32 #
关系06│心理感应与深度同频:深度的心理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的时候,心灵感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非常高。比如,刚做妈妈的几个星期里,会全神贯注于孩子的一切,便会和孩子同频,似乎有了心灵感应。温尼科特称这个阶段为“病态期”,因为普通人一般感受不到。当我的感受被你看到之后,我便感受到了爱,我的自我的外壳就被打碎,于是,我便是你。这个关系适用于孩子和父母,也适用于成人之间。
心理学故事: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坐高铁,每次看到对面的火车飞驰而过,孩子都会喊:“妈妈,看,火车”,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到了”。但后来一次,当孩子再这样说的时候,妈妈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然后对着孩子说:“妈妈看到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的这个反应,孩子楞了一下,然后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