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会彬
摘要:课堂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形成鲜明的节奏。就整节课而言,不同的环节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局部的课堂环节而言,教师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使得课堂节奏小步前进;在专题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节课堂节奏。
关键词:课堂方法节奏
于漪老师说:“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就能引人入胜,产生好的教学效果。”①的确,课堂有了合适的节奏才能有起有伏、情趣盎然,才能使课堂不致枯燥,从而吸引学生。调整课堂节奏的做法有很多,本文试探讨其中一种,即课堂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形成鲜明的节奏。
为什么要强调用灵活的方法来形成节奏呢?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法或学法,长时间地单一使用,也会变得单调乏味。课堂上,听说读写四种方式要交替使用,方能刺激到人身上不同的感官,使得学生始终葆有新鲜感。灵活运用教法或学法,可以使课堂节奏鲜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形成合适的节奏呢?
一、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方法 就整节课而言,一节课可以分为不同的环节,不同的环节若能用上不同的方法,则能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思维,使课堂节奏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重点环节,其总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5分钟,因为中学生关注一件事的时间大约15分钟②,我们要及时转换话题或方法。
针对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在选用不同方法上,有什么依据或原则吗?我认为要依据文本体式和学情。王荣生教授认为,确定教学内容要依据“文本体式”③和“学情”④,其实,这二者同样适用于教学或学法的选择上。若学习优美的诗歌而不用朗读的方法,则课堂会少了很多语文味;若学生没有分组讨论的习惯而教师把重点内容放给学生讨论,则效果多会不好。《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有议论性质,针对该文的这个文本体式,在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李宗玲老师是这样处理此文的重点段落的:
1、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段,并布置学生思考:①围绕敬业,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②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提示学生用抓关键句的方法来学习。在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并总结出本段的论证方法。(本环节用时约13分钟。)
2、教师请学生根据学习第3段的方法自学第4段。思考:围绕敬业,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做了什么样的回答?他又是如何让自己的说理更加充分?学生自学后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当引导。(本环节用时约9分钟)
3、教师设置情景——“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我就是梁启超,你们就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我要为同学做一番演讲。同学们听完之后,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老师想告诉你们什么样的道理。”教师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第5段,然后提问。学生回答。(本环节用时约6分钟。)
上面三个环节中,教师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教学。
学习第3段,教师采用引导点拨法和提问法,让学生采用默读法和勾画关键词法。应该说,这是常规的教学方法,学习下面几段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如此以来,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将会用相同的教法、学法在教学,课堂将会显得呆板,节奏不明。
学习第4段,李老师让学生用的是自学法,这是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一种表现,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⑤李老师教第3段和第4段,教给方法,从收到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叶老这句话的最佳佐证。
学习第5段,教师再次变换方法,根据演讲词的特点,设置情景,让学生又一次在新颖的听力刺激中学到了知识。
三个环节,从引导点拨法和提问法到自学法,再到设置情景法。三种方法,造就了三个节奏鲜明的环节,教得轻松,学得有趣。
二、局部的环节,细腻的过程 就局部的课堂环节而言,教师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使得课堂节奏小步前进,细腻的教学过程往往能使课堂节奏和谐。上海名师郑桂华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并配合教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教学活动,来局部地改变学习形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对一堂课的全部学习内容保持持续的兴趣。”⑥此言甚当。从大的方面来讲,某一个环节里可让学生听、说、读、写;从小的角度来说,即便是写的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写鉴赏,写补白的文字,写相关的仿写,写推荐语等等。
笔者参加2009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执教《小狗包弟》,其中一个环节是以第10段为例分析巴金深刻的忏悔之情。若直接品析第10段,则问题太难,课堂或出现板滞的现象,或出现学生挖掘不深的现象。为此,我分了很多个小环节来分析巴金的忏悔,小步前进,节奏鲜明:
第一步,教师做了一个铺垫——“如果你不小心把朋友的杯子打碎了,你怎么道歉?”这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巴金离他们并不远,并为下文巴金的道歉做铺垫。这里用的方法是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 第二步,学生自由诵读第10段,画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这里用了自由诵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第三步,学生找出并诵读巴金自责的句子,教师紧接着指导诵读,并比较巴金道歉和我们平常道歉的区别。这里用了比较法和指导诵读法。
第四步,在前面的铺垫下,缩小范围,继续深挖,照应导语——问学生哪一个词语“表现了他忏悔的勇气、真诚和深刻”,并作指导。这里用了重音诵读法和首尾照应法。
第五步,教师结合板书“人”字来高度评价巴金的人格。这里的形象板书与抒情讲解达到了完美结合。 环环相扣五步走,比较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整个环节起伏跌宕,自然流畅,在这样节奏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怎会感到枯燥?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说:“重点教学内容要分层推进。”“重点学习活动要分步到位。”⑦黄老师的话就是建议师生围绕一个主问题,小步前进,层层深入,上面《小狗包弟》教学片段的教与学的活动正是如此展开的。
三、多样的诵读,灵动的复习
上面两部分阐述的内容适用于新授课,但中学阶段的初三或高三则多以习题课、讲评课、专题复习课为主。教过毕业班的老师都知道,毕业年级课堂的枯燥与单调不可避免,学生走神也很正常。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在专题复习课上,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调整课堂节奏,使我们的复习课课堂更显灵动,不致沉闷和枯燥,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专题复习课上,我们需要从例子中总结规律,如何诵读例子和规律,其实不容小觑。很多老师上专题复习课,对于例子和规律,要么自己读,要么让学生齐读,而且往往一读到底,课堂显得很单调,导致要么教师读得很累,要么学生读得厌烦。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替换单一的诵读呢?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让课堂充满读书声的同时,又让课堂有了非常灵动的节奏。诵读形式有很多,如学生默读,学生个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一般来说,默读可让课堂沉静;个读更能加深印象,提醒学生注意听讲;齐读能让气氛活跃,适合于重点内容;自由读也能让气氛活跃,尤其适合于需要当堂读背的内容;范读则由于充分的准备,适合于营造与例子谐调的气氛。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或例子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
以笔者教《作文开头》为例。在一个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个读《老人与海》开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然后,教师范读《半生缘》开头:“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的个读给其他同学以欣赏、思考的时间,而教师的精彩范读又让课堂充满了沧桑而忧伤的氛围,课堂节奏舒缓有致。
再以笔者教《文学评论写作》为例,我让学生齐读优秀的文学评论写作范例,加深印象;让学生自由读总结出来的规律,当堂背会。——课堂上书声琅琅,效果显著。总之,当课堂有一段时间的个读、个答之后,不妨来一段齐读或自由读;当课堂有了一段密集的齐读之后,不妨来一个学生个读或教师范读。众生齐读与单音诵读交错进行,学生才不会感到单调,课堂的节奏会显得非常动人。
用灵活而多样的方法来调整课堂的节奏,绝不能仅仅以“技”视之,我们要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度上来认识。课堂动静相宜,节奏和谐,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①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⑥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⑦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③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④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⑤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页码:3/3首页上页123下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