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患者

From:http://view.yourtion.com/2014/procrastination-patient

我是一个蛮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每次各种东西都的能拖就拖,最后事情就变得不了了之,就像这篇文章也是一样,从想要写,到准备写中间各种拖延,现在开始动手写了,会不会写着写着就弄别的东西去了,然后到发文已经是半个月后的事情呢~

拿出很久前的一篇读书笔记,来自知乎的《知乎周刊·无力拖延》来聊一聊拖延症。

拖延现象

拖延现象(Procrastination)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拖延现象在中文互联网中又被称为「拖延症」,但请注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

广义拖延症

泛指一切拖延现象,即符合:A.后果消极,B.本可避免,的推迟行为或现象。又称「真性拖延」。接近于英文「daily procrastination」的意思。

狭义拖延症

当「真性拖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短期内难以消除或改善,称为「狭义拖延症」接近于英文「chronic 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事实上不能算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是会造成有害的后果,就像我一直推迟写博客一样,最后结果就是我的博客荒废了。还有就是想利用空闲的时间多看看书,学习实践一些新的技术、恶补一些基础知识,结果也是看看连续剧,睡睡懒觉就荒废了时间,等到真的用到了就后悔当初为何不好好学习~

拖延公式

动机 =(期望×价值感)/(冲动×推迟) 即:U = E V / I D

它确定了跟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拖延最有关系的4个因素,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

付出-回报

当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在干扰着我们的判断。由于我期待的是项目完成后的回报,而项目进行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失败、不确定——我会把对任务的付出和这些失败联系起来,为了逃避失败而不付出。

人类对「未来时间」的判断是存在偏差的。总觉得自己将来的状态会比现在更好,现在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有时候,即使没有动手做事,人们也会不断在脑海里思考「新项目」,形成一种「我正在努力」的错觉。

选择与拖延

每时每刻,面临辛苦的选项与逃避的选项时,倾向于选择更安逸的那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就成了拖延。

某一类任务就会自动引发「任务-焦虑」的反射联结,这就构成了拖延的第一步,随着行为的结果跟行为之间间隔时间越长,效力就越差。所以你每做出一次拖延的选择,你受到的奖赏会让你暂时忘记今后的代价。

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就是对自己的文本没信心,也没有写博的动力, 加上电视剧等的吸引分心,最后回报更是不用说了,基本就是没有。而且在选择过程中,看连续剧或者睡懒觉是一直安逸的选择,觉得先放松一下,这样的接下来有好的状态再来看书学习或者写博客。

同时,书中还讲到了关于社交网络的一些东西。书中提到:

许多人使用社交网路是用来取代「阅读」资讯这回事,而不是用来建立关系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有策略性地生产内容,回复疑问,运用自己与他人的信任建立供需相合的连接,他只是在「阅读」,而没有「参与」。

没有「参与」,社交网路其实不会给予太多的回馈,因此虽然投注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但是回报很少,因此社交网路仅仅是「获取资讯」的工具,而不是「建立关系」的方式。

如果借由社交网路持续建立关系,那是「良性循环」,人际及知识领域都会持续扩张;如果社交网路只是被动式吸收不必要的资讯,那人际互动能力反而下降,对思考也少有助益,那成了「恶性循环」。

微博从一开始大家的各种活跃互动到现在大家都是看看资讯,偶尔的转发也变得惜字如金,或者就是想告诉某个朋友一些事情@他一下,所以一打开微博都是那些媒体号或者公众号在发的新闻或者时事,弄得我现在基本也不怎么上微博,对于资讯的了解还是通过RSS订阅来完成,然后深层次的知识获取就是读书与实践,偶尔上上微博也是用来打发打发时间,还用当快速了解一些新闻了。

不知不觉还是写了一些东西出来,先写这一点吧,接下来的文章再说说如果摆脱拖延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