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功能

我爱逛书店,日子久了对书也就有了感觉,后来有机缘能为一家书店做点事情,身份变了,逐渐也就对书店有了些许新认识。

平心而论,进出书店里的顾客,懂书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人进书店就像进菜场。而懂书的这部分人里,很多又颇爱斤斤计较,与书有情却不通人情,倒足人的胃口。因而对来往于书店的顾客,我是不太瞧得上的。

近来我帮忙的那家书店即将迁址,在网上发起活动,号召大家为书店搬家出一份心力,应者多多。我顺藤摸瓜去看网上留言的人,懂书的没多少,留言却是一样的热情和真诚。这才意识到,书店不只属于那些懂书爱书的人,它本就是为所有人开的。人们来书店的目的可以不是书,而是去体验这个特别的公共空间。这就像你需要安静的时候,会希望独自走在清晨有雾的树林里一样。

另一家书店万圣书园,从前逛得频繁,现在因为住得远了,大半年也来不了一次。上周与朋友约在那里见面,倒有了几分头回去时的陌生感,遂能以初心再来体验一二。万圣是北京最好的书店,好在哪里,虽来过这么多趟,却仍旧说不出明白。这次我在几间屋子前前后后兜兜转转,小推车里堆了一摞书,仍是意犹未尽。我不断地问自己,是什么吸引我久久不愿离去呢?这里的书,不是随便堆砌,店家懂行,书的甄选、码放次序、重点推荐、主题书架和专区…… 都是细致经营的结果,这一切安排,不仅将每本书的吸引力放大到了极致,似乎也在强烈地向作为读者的我,输出这样一种声音:

原来书店竟然是可以有意志的,它能以其整体面貌而非一两卷书,来对个人施加影响。

原来我来万圣,不是因为这里有卖《沉疴遍地》,托尼·朱特在书里指出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不是因为这里有卖《罗兰·巴特最后的日子》,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为读者声情并茂地还原了巴特最后几年的生活细节和思想状况以及其对母亲的无比思念,也不是因为这里有卖《魔桶》,伯纳德·马拉默德似乎和艾萨克·辛格一样擅长讲犹太人的故事…… 我来万圣,是因为这里有托尼·朱特,有罗兰·巴特,有马拉默德。

给普通人一个特别的公共空间,给读书人一处精神栖息之所,我想,这应该就是书店的功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