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漂的时候,我和妈妈和解了。
虽然我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们生你养你很不容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会犯错,一些小错也许影响不大,一些大错却误子女一生。
我曾经拿起小时候被妈妈“伤害”过的事情,和她争论,原本我就觉得她不可能接受,果不其然,她一副”你大逆不道“的样子,觉得我在污蔑她。
那一次的吵架,我们冷战了很久。
当我在北漂时,偶然间遇到一个朋友分享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再向妈妈提起这件事,发消息说:我没有撒谎,我是不是永远都得不到你的道歉?
妈妈发了很长的文字,最后道歉说,自己有时候词不达意,伤害了我,她也是无心的。
我看着屏幕上的“对不起”,眼泪溢出眼眶。
其实我真的需要那三个字吗?不,我需要的是「放下」。
接纳和放下过去,改变现在和未来,让自己释然,挣脱束缚,开始新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人不自信,是因为从小就被父母责骂,做任何事情都他们数落。
有人不敢结婚,是因为看到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没勇气给予一生的承诺。
有人沉默寡言,和别人保持距离,是因为自己在冷冰冰的家庭中长大。
还有很多人,比如金像影后春夏,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婚姻是既期待又害怕。
49岁的高晓松,在节目里坦白自己曾经对原生家庭的不满。
马东问过心理学家武志红问题: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有。
他说:
家庭是这个世界的浓缩,一个社会中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浓缩,而这个人又是家庭的浓缩。
我们知道,父母不是神,他们也是人,会犯错,但只要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孩子会原谅父母偶尔的小错误,比如发火。
但像《原生家庭》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说,很多父母的负面行为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父母」。
她指出,伤害型父母所具备的共性是「有毒」。什么意思?当这些父母对孩子施以伤害时,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孩子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原生家庭》是一本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真实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了6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子女受伤害后的生活。
这本书并非控诉父母,而是重点分享具体的改变对策,让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能获得勇气和力量,从和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和幸福。
武志红为《原生家庭》写推荐序,认为这本书是真的很重要,没有很深的道理,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家庭。
我大力推荐人人都去看这本书,如果你此刻还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给自己一次机会,去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不了解原生家庭,希望能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那更要读一读这本书,尽可能避免犯错。
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
作者说:父母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保护他们的安全,给予深层次的情感关怀,在道德伦理方面做正确的引导。
如果父母做不到以上义务,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上的伤害,比如以下:
1. 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不作为”,疏忽照顾孩子。
有的父母是消失不见,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有的父母则扮演弱者的角色,激发孩子的保护欲,让孩子被迫成为“看护者”。
2. 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会不断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得反抗。孩子成年后,会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有些模糊,无法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产生无力感。
3. 酗酒型父母
这类家庭一般是对外伪装成“正常家庭”,家庭成员不能透露酗酒者的事情,孩子被迫活在了说谎和孤独的缺爱环境下。
当酗酒者的孩子成年后,他们的配偶往往也是酗酒者,重现过去痛苦的经历,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4. 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父母打孩子,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犯错,而是由于自己情绪问题。在一些案例中,被虐待的孩子会不自觉步父母的后尘,成为一样的虐待者。
但同时,有很多受虐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成为施虐者,只是难以接受温和的、不暴力的教育方式。他们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定规矩,容许孩子自由发展,埋下了纵容、溺爱的“定时炸弹”。
5. 言语虐待型父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类父母用“你真蠢”、“你真没用”等等言语伤害孩子。
无论这类父母的出发点如何,是真的讨厌孩子,还是刻意说狠话,让孩子“发奋图强”,但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不对的。
6. 性虐待型父母
对于受虐的孩子来说,这种被侵犯的经历难以启齿,他们无法摆脱自己无能、无用、罪孽深重的感觉,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创伤。
无论施虐者是谁,这种行为本身是违背道德和法律,更何况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身心伤害更重。
在结束第一部分前,作者讨论了「家庭体系」:
健康的家庭体系:家庭成员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鼓励孩子追求自由和个性,建立自尊心,勇于承担责任。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孩子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施虐者常压抑受虐者的个性发展,混淆他们的个体想法。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危机时,一般是矢口否认、推卸责任、强行阻挠、拉拢孩子对抗配偶、保守秘密。
读完第一部分,我了解到“有毒父母”的行为及背后的原因,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当我们理解了,才能去做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就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东野圭吾曾经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不能说看这本书就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毕竟这样的话未免太不负责任,但作者在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策略,让读者能做出一些改变,重新定义自己和父母、伴侣、孩子、他人的关系,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
1. 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
并非一定要“原谅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下走出来,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
2. 理解正确的观念
审视你的内心感受,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寻找真正的自我。
3. 做自我界定
这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是勇于找到自己和父母的界限,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成为对方的附属品。
4. 不再自我惩罚
不再承担在童年时受伤后的“莫须有”的责任,把责任还给施虐者,但别用这个借口逃避其他事情的责任。
5. 直面父母
与父母对峙,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
敢于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和你的反应,以及你之后的打算。也许一次谈话并不能得到完美的答案,但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本书还有其他很棒的内容,比如最后提到的心理治疗,简单且有趣。
看着作者分享的海量案例,有的患者在前半生深受痛苦折磨,有的患者成功和解,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
读《原生家庭》是为了让我们相信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像《都挺好》里说的: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愿我们余生,都能活得开心和自由。
with love,
豆奶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