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四处寻找,一招教你构建专属自己的书单

拒绝四处寻找,一招教你构建专属自己的书单_第1张图片
拒绝四处寻找,一招教你构建专属自己的书单!

你是否曾四处搜罗书单?

“大神,我想阅读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求书单”,“最近书荒,你们有什么好看的书吗?”,“我明年打算读50本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比较好啊?”……

亲爱的朋友,想想看,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书单、书单、书单,是否曾经充斥在你通往阅读的路上,成为你苦思冥想、想要迈过去的一道坎?

如果是,我要告诉你,真的不要再四处去搜罗你所谓的书单了!

第一,这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事情;
第二,你求来的书单,是别人的书单,并不是你自己的,不一定符合你当下的需求,更不一定能对你带来特别大的帮助;
第三,你到处嚷嚷去求书单,似乎在央求别人“我水平低,你帮帮我可以吗……”

尤其是这最后一条,当我某一天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真的好想看看地上是否有条缝,然后钻进去得了。

所以啊,从现在开始,拒绝四处寻找书单,咱们学着构建属于自己的专属书单吧

对自己负责,构建专属书单

凡事要先看意义。知晓意义之后,我们做事情会更有动力。那么自己构建专属书单的意义在哪里呢?

第一,构建自己的书单,如同开国国王打下一片领土一样有成就感,这是专属我们自己的内容和荣誉!

第二,构建书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与发现、学习与重构的过程,这锻炼了我们对有效信息进行有意识搜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互联网过量信息泛滥的背景下,非常非常难得。更重要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我们最终能学会有舍有得,最终澄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第三,构建自己的书单,是一种对自己高度负责的行为。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最宝贵的时间托付在别人身上?去别人那里征求书单时,询问、等待回复这都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更惨的是,如果收来的书单不适合自己,这所有的投入全都变成沉没成本,你想哭都没地儿哭;

构建书单,只需一招,足矣!

说了这么半天,到底如何构建自己的书单呢?只需一招!这个招数并不是我自创,而是来源于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招数的名字叫:随身带着本,将想法记录下来!这想法可以包罗万象,当然包括想阅读的书籍和其他事物了!

一定有人说,真是一招好烂好俗的方法啊!对此我只有一句话反驳:你做到了吗?

当你在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时,你模模糊糊地想着“要不去看看原著怎么写的吧”,你记了吗?
当你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心想着“曾国藩真的好牛啊,我记得有一本书是有关于他的”,你记了吗?
当你在和朋友谈话时,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你说“心流模型是什么,回去我得查查”,你记了吗?
当你听课的时候,老师说他的理论内容来源于《少有人走的路》,你记了吗?
但你看书的时候,发现这位作者一直在推崇王尔德和《越读者》,你若有所思的时候,你记了吗?
……

你没记下所有的随想想法,所以当你想看书时你不知道要看什么;你会经常没有书读,你会经常陷入阅读的迷茫当中去,所以你会习惯性地去求书单,仿佛这样做就会宣告你很勤奋。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我们在工作、学习中甚至在休闲中,脑海里经常蹦出一些创意的、好奇的疑问和思考,甚至如果我们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都会有意识地去接收外部传递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一些,如果我们不记下来,下一分钟灵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后你不会记得曾经有半秒钟的时间你想去了解“有关认知科学”的书籍,更别提去付诸行动提升相关技能了。

正如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通过随时的记录澄清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做到为自己负责。

总结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这就是构建书单的终极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一味地记录自己的想法但是忽略后期的整理与重构,这份书单也仅仅是书单。只有我们事后整理想法、重构整理、转变成购书行为,并且做到从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做出的一系列事情才是高效的。

也许你认为这一切都是说教和理论。还是那句话:“你做到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拒绝四处寻找,一招教你构建专属自己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