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孩子的教育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因为这似乎是打破阶层固化最靠谱的寄托。

对每个个体来说,实际上,一直有股无形的力量,从小到大在左右着我们的发展,那就是阶层。

一位叫迈克尔艾特普特的导演,为了解答“出身阶层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这个问题,拍摄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录片——《人生七年》,这部片子里,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孩子。每隔七年,爱普特都会重新采访他们,记录他们的状况,倾听他们的故事,就这样7岁、14岁、21岁,直到56岁。然而结论是很残酷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那些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的法律系毕业,成为著名律师,年薪500万元以上,家庭幸福美满;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维持了中产阶层的生活;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没上大学,成了搬运工和砌砖工。

阶层固化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在对比来自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的孩子时,不仅是金钱财富这些表面上的区别,还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更为关键的因素。

不难发现,那些来自富裕阶层的小孩,在7岁时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规划,要上好的大学,成为著名的律师。

富裕家庭的孩子,在身体锻炼和饮食控制方面,也表现的尤为出色,直到他们56岁时,依然保持着非常好的身材。

这些优良的品质,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和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出结论:富裕阶层固化的实际上不是财富,而是固化了那些能够保持并且创造财富的内在品行。

比如,富裕家庭的父母之间,通常有更稳定的婚姻,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多、更持久的精神关爱;他们拥有良好的自控力品质,能够引领自己的孩子更节制,形成较好的习惯;他们能够提供丰富的环境,来不断的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唤醒优秀基因的潜能。

所以你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内在品行”看成孩子教育的一部分,然后在去探讨“虎妈猫爸式”的教育是否合理。

换句话说,先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孩子。

首先,父母能不能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环境。在《人生七年》中,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在7岁时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时代周刊》和《观察者》了,这些丰富的内容刺激,会不断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反思我们在27岁的时候,可能还没有耐心的啃过一本英文原版著作。不过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往,好的知识,只能在好的学校里接触得到,互联网打破了知识的传播边界,触手可及。吴军老师说,如果孩子有起点的话,那应该是父母的见识。所以,得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

其次,父母自己就应该是自律者。自控力是预测人生成功的非常有效的指标,自控力差的人多半成就平平。小孩子往往照猫学猫,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可惜关于自控力这点,在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们的父母不知,想必我们的老师也不知,小地方的阶级固化害死人。不过我们可能会处于自尊心,成绩不好会被耻笑、得不到赞美诸多这样的因素,偶尔强迫自己多学点,跌跌撞撞考了个不错的分数,上了不错的大学而已。作为低龄的高血压患者,深深的体会到不自律是诸多坏事相伴的原因。

最后,用教育打破阶层的固化。良好的教育让孩子终身受用的原因,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教育让孩子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形成一个未来社会的精英社交网络。不过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中学、大学,是采取虎妈蔡美儿的培养策略,还是任其自由成长,那真的是仁者见仁了。

无论以上那个因素,执行的好坏绝大多数都取决于父母,而不在孩子。所以唯一的靠谱策略是——你得自己先变得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