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16章

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出租车肇事逃逸实验

受试者倾向于相信目击者没有撒谎,而单一的将目击者证词中的比例作为评估肇事出租车颜色的标志。但如果依据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做出的推论将会完全不同。

因为前者给我们的思维构建了一种因果关系,这是单纯的统计学数字无法做到的。

统计学基础比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普遍受到轻视,有时还会被完全忽略。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当我们注意到开绿色出租车的司机比开蓝色出租车的司机肇事率高5倍时,这一信息引导我们产生了思维定式,对所有绿色出租车司机都抱有不良的印象。我们无意识的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了这个团体中每一个成员身上。

社会规范反对思维定式

我们意识到了思维定式,但是对于这一心理学事实,我们无法避免。只是在一些敏感的情境中,当我们极其的不希望思维定式影响我们的判断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刻意的否定思维定式。

这种刻意的否定,其实是有一定的代价的,只是经过衡量,通常这种代价值得。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值得不代表可以忽视这些代价。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推论:

1、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

2、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当情境中同时存在很多人,我们知晓某人有生命危险时,倾向于弱化自己的责任,情境对人的影响是,每一个个体都会觉得其他人会去救吧,其他人去了自己就不用去了。这个实验的情境导致了个人责任感的淡化。

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一特点之后,会不会做出改变呢?遗憾的是,实验结果表明,即使被告知了去施以援手的人数比率,再次置于同样环境下,情况并没有好转,被告知的统计学概念并没有改变人的行为,甚至没有在心里留下什么痕迹。

当将比率更改为特定的2个人的行为之后,受试者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发生改变。

相对于普遍现象,特殊现象(个体)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了解新知识≠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发生改变

这是本章尤其需要我们记住的内容,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看书学习,任何时候了解了一个新知识并不代表知识是自己的了,只有它转化为我们对生活、人生、世界的新的认知,并使我们作出行动或者改变的时候,才是真正成为了我们自己的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