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

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星期三|方法论|第01篇


在进入每周一篇的方法论前,我们先来谈谈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

从小我爸就教导我: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做事先要找方法。

我照做了吗?如果我照做了,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我之所以没有照做,主要是因为那时的自己太懒,而且脑子有点拎不清。在信息和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与丰富的过去,要为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找到一套系统可靠的方法论,是需要花一些功夫的。于是就好像《疯狂的石头》里黑皮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费那事儿干嘛!“哐铛”一声,一个榔头砸下去:蛮干!有时运气好蛮干可以歪打正着,但却体会不到那种掌握了方法后做起事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感觉。更多的时候运气没那么好,既没有运气又不懂方法的结果往往就是做砸一件事。

后来慢慢长大,一次次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方法很重要,重要到值得花专门的时间去学习钻研。于是方法论这个概念慢慢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现在,无论是遇到新问题还是学习新知识,我都会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事儿有没有方法可循?这不是执着于方法论去找方法,而是在行动前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自己获得更多提升的机会。

在我们这个“秒新分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方法论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面对超越我们想象的全新观念和事物,若是没有一套系统可靠的方法论,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效率,更有可能我们根本就无法“入门”。

方法论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与关注,各种方法论的书籍雄居图书排行榜之首,关于方法论的各种推文也一再突破10万+阅读量。人人都重视方法论却不等于人人都能从方法论中获益。我经常听到咨询客户说:这方法没用呀。

是,方法也有失效的时候。

那为什么方法有时会失效?这多是因为我们掉入了方法论的陷阱。


方法论的陷阱

囤积方法的陷阱

我承认,我也曾一度陷入“方法/干货囤积”的陷阱。在微信公众号疯狂生长的年代,每天打开微信,就可以看到各种方法论、干货、深度好文,有时读到真正的好文,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收藏。这样不知不觉,囤积的方法论文章也有百来篇了。囤积的心理补偿是安全感,觉得自己拥有很多,有满足感有成就感,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囤积的那些方法俨然已是自己的一部分。

有一次和同事聊到基金投资,记忆中“读过”一篇投资大牛的基金投资方法论,心中窃喜准备分享几个观点,张开嘴巴却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怎么回事?我明明看过这篇方法论的呀,怎么到需要用时就头脑空白舌头打结?

其实稍微想想就会明白原因:我只是快速浏览了那篇基金投资方法论,感觉写得不错,有用,于是将其收藏准备日后好好学习研读。结果呢,结果就没有日后了。我囤了这么一篇方法论,时日一久,产生了那方法已经是自己一部分的错觉,等到真正需要用时,却因自己本就没有学习吸收过那方法,自然而然无法应用。这样的“囤积陷阱”并不少见,无怪乎我常常听到小伙伴抱怨:我有很多方法,可是都不管用呀。其实,那只不过是他们囤积方法后产生的幻觉,他们并没有真的吸收拥有过那些方法,又怎能怪方法无用。


纸上谈兵的陷阱

有小伙伴说,我不仅囤方法,我也阅读,学习,理解,吸收,可为什么还是感觉方法没什么用?

我问:你怎么“感觉”方法没用呢?

答曰:别人使用这些方法的场景很少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方法好是好,可大多数情况下我根本用不上。

这是方法论失效的第二个陷阱:学了一堆方法却不去实践。

诚然世间的好方法千千万万,我们可能无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为其找到一一对应的应用场景。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方法论失效的理由。学习了一个方法,就应该为其找到实践检验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唯一可以将方法转化为自己认知和行动指南的途径。即使当下没有绝对匹配的实践机会,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去实践检验所学的方法,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这个意思。

更进一步,在对方法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将一个领域的方法灵活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无论怎样,把方法用起来才能使方法有用

900多年前,陆游就给我们讲明了这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搬硬套的陷阱

方法论失效的第三个陷阱是“生搬硬套”。

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读书是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各种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层出不穷。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增加阅读量的速读方法:如何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100本书等。很多小伙伴照着这些方法去读书,却发现一是自己根本读不了那么多书,二是自己对勉强读完的书根本吸收不了多少。问题出在哪里?是小伙伴的能力太差,还是这套方法根本就没有用?

正确的答案是两者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搬硬套了别人的方法,根本没有注意到一年读100本书的方法论有效成立的前提:方法的提出者多是经历了多年职场和社会打磨的人士,阅历、洞见、认知力和理解力都修炼到了相当程度,这才能支撑起一年100本书甚至一天一本书的高阶阅读能力。而对于大多数还处在职业发展初期,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小伙伴们来说,根本就不具备一年读100本书这种阅读方法有效的前提条件,无论怎样学习、模仿、实践,对大神们有效的方法,放在自己身上都会失效。

不认真了解一套方法的来龙去脉,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别人的方法始终都是别人的方法,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融合,才能真正变成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方法。


关于方法论的几个观点

对于方法论,我的观点是:

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新事物,扩大自己能力边界的重要通道

就像我之前说的,好的方法本质上是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万物的机会,而持续地把握这个机会,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大的改变。


唯方法论却不可取

因为现实世界远比任何方法论中的假设都复杂多变,绝对依靠方法就好像拿着十年前的地图在一个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城市里找目标。方法是机会,但不等于成功。任何方法,都只有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融合,并在实践中经受过检验才能产生效用。


最顶级的方法论就是“忘记方法”

如果你问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方法,他脱口而出一二三四五,这多半说明他还有进步的空间。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已经“忘记了方法”的人,他们可能对你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他们进入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一切都如行云流水,根本不需要去考虑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步骤。解答别人关于方法的询问,他们需要退回到“那时的自己”,去回忆方法,去分解步骤。“忘记方法”是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但这是建立在对方法有深彻的理解,有过不止万时的刻意训练,就好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又似乔丹急停跳投,出神入化。

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明白了也许才能更好地从方法中获益。


思考:有哪些方法论让你受益匪浅?你做事的时候有过“忘记方法”的至高体验吗?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喜欢就关注点赞鼓励一下呗^_-

【为时未晚】生命不能重来,人生总可重启,为时未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