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云

小时候,住一种复式的木板楼,三层全木结构,这种房子冬眠夏凉,最大的好处是小孩子随便跑,不怕摔跤。缺点是怕火,不隔音。早晨就有各种声音考验耳朵,楼上初中的哥哥姐姐们的读书声也是其中之一。于是,读二三年级的时候也会一两句,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有亭亭如盖也。那时不明觉厉,只是觉得跟着读好玩,胡闹而已。 后来读初中了,文言文第一课就是【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解释说,第一句话是说,学习到了新知识,时时温习一下,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并以此告诫我们不要贪玩,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复习中去。讲的次数多了,我就想,天天炒冷饭有什么快乐的,这句话,我不仅顺着可背,倒着都行了,可是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啊?老夫子害人不浅。 后来,通读【论语】的时候,每看见这句,就总有一些疑惑。看各家疏注,大体也都这么讲。疑惑也就逐渐淡去,老夫子年纪大了,偶尔不能细思之语也很正常。或者,是后来弟子们记错了圣人语录,毕竟时隔百年,记错一两句个别字词也不是没有可能。再或者,内中微言大义,老师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不可及。再再或者……,算了,太伤脑细胞,不想也罢。 再后来,喜欢文史,爱翻翻官修正史,民间野记。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赵普赵同学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跟学而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治天下纷繁杂芜,半部主讲修身齐家的书怎么能提供这么多的智慧技能,经济之道?内心是非常疑惑赵同学炒作的,只是这水平跟现下那些手法低端的相比,一个天上一个泥里。 整个青春年华被这两句话折磨了很多年。幸好荷尔蒙分泌加速度,困扰人生的比这两句话重要的多了去了。才终于没有被这两句话整成内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更庆幸的是,性格发育还算良好,内在洪荒之力强大,抵消了许多反作用力。 如此正常的步入三四十这个人生考验最重要的年龄。一日闲翻日本文学,发现这句话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日本人乃至韩国人,越南人也妇孺皆知。内心真是对老头跪了,五体投地的那种。而且日本也有像朱熹这种训诂论语的,比如江户时期的伊藤仁斋, 德川时期的荻生徂徕。日本人推崇备至的是大唐盛世为分割线的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对宋人朱熹的训注是不以为然的,这可能让伊藤, 荻生更贴近春秋战国去解读老头。

伊藤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不是狭义的学习,而是广义的学习。不是只有课本上才是学习,长辈的教诲,生活的经验,洗碗扫地爬树扑鸟这些都是学习。这伊藤真是一字之师啊,给他点头打个招呼,顿首以拜。虽然这日本人鼓吹移除汉意,固本和魂。以此类推,时,也不是时时了,而应该是时机,习更不是温习,而是操习,实践好不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践,这不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吗?学了色谱知识,夏天你很少穿黑色衣服,学了物理知识,刀钝了你会打磨锋利再切菜,再直接一点,当你把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放上天,按照图解折出一只千纸鹤的时候,你是真正的快乐的。这才是夫子学而本义啊,果然望尘莫及。 赵同学以此读论语,半部治天下还真不是吹牛,据实以观,赵普同学当是会读书第一。羞愧之余,回头再读子曰诗云,就从学而头三句读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