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拥有幸福的勇气

初次接触这本书,还是偶然间在看到一篇关于好书推荐的文章,当时也被此书的书名所吸引,我们都希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讨厌”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人际交往恶性化的边缘,理所应当会在初次印象中给人带来负面展示效果。

而此书却大反其道,告诉我们,被讨厌其实只是一种自我目的的达成。“你讨厌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无限放大自身的缺点,是因为你在看到自己的缺点时,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只看得到缺点,看不到优点。”

人因为社会性才之所以为人,它将一切的烦恼都看做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亲子,情侣,朋友等,每一段关系的背后,都不是单立的人,而是相互依存,成就关系,但在这段关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课题,谁都不能将自己的课题强压到别人的身上。比如,孩子和父母之间,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加诸到孩子身上,孩子学不学习,做不做功课,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相应的结果也由他承担,父母有建议的义务,却并没有插手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章是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个过程中。并未完全否定过去事件对人的影响,这段经历相对现在已经静止,但它在人体内存在的意义却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意义的赋予是由人主动选择的,你选择快乐,那便是快乐,你选择痛苦,那便是痛苦。在此处,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很简单,复杂的不过是人心。

我曾在某音上刷评论时,看到这样一个评论,“如果我拥有这样的身材和样貌,我男朋友就不会选择了那个人。”当时看到,我就在想,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谁也无法复制。就如阿德勒所主张的,勇敢的悦纳目前的自己,幸福会不紧不慢的随之而来。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想变成别人,是因为他一直注重“被给予了什么”,而不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就好比有些人将自己遭受的不幸与失败,归因于成长的环境,父母的平凡,社会的不公等,这些确实有影响,但它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而是人们明知自身目前的状态,却往往下定“不改变”的决心。阿德勒认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他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他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他认为“不幸”对他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简单来说,就是我因为这些不幸,可以成为我无能的借口,可以被关注、被安慰,被同情等,能够给自身带来某种益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选择了某种生活状态,当它已经不能够满足你当下的心理需求,想要重新改变时,你应该鼓起勇气,行动起来,下定“改变”的决心,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去拥有“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拥有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