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玲同学是一个内敛的小女生,长得乖巧可爱,一双眼睛明眸善睐,学习也很用功,是一个看起来不惹人操心的学生。
可是因为最近成绩持续下滑,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地状态,甚至有些病态地以为大家会看不起她,在背后议论她是一个笨蛋,怎么也学不会。
尽管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劝导她正面地认识成绩的起伏问题,并且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但收效甚微。
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详细地和她深聊,探究问题的根本。只有这样,似乎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晓玲没有说话,沉默了半天,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我轻轻地擦拭了她的眼泪,静静地等待着她,等她把心中的委屈全部宣泄而出。
晓玲说,自己的敏感好疑一部分来自性格的因素,一部分因为初中时遭遇的一件事情。
她说初中时自己是住宿生,和自己寝室里的一个女生的交情不错,两人是好朋友。
一次放假,女生走得匆忙,把自己的手机忘到了寝室。等她意识到的时候,在寝室里却再也找不到手机了。很明显,手机被贪心的人“拿”走了。
不幸的是,那次放假,寝室里的其他人都回家了,唯独她,因为家里没有人,她选择了留在学校。恰巧,她在学校住的那一晚,手机丢失了。
这种让人难以相信的巧合,让所有的人都可能产生正常的怀疑。连她都觉得自己嫌疑最大,即使她知道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同学的事情,但还是为洗脱嫌疑,主动找朋友解释了这件事情,明确表示自己没有拿手机,自己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面对自己的信誓旦旦,朋友当场表示相信晓玲,因为他们是好朋友。但没有让人想到的是,朋友只不过是碍于面子,说了一些场面上的话,内心压根儿就不相信晓玲,认定她就是最大嫌疑人。
而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班上的同学议论纷纷,将指责的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她,铁板钉钉般地认定她就是元凶-----小偷。于是乎,众人一致地选择了孤立她,在她背后各种议论,一旦她注目而视,同学们就赶紧扭过头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无视她的存在。
而当初晓玲的父母矛盾不断、闹离婚之时,自己向好朋友倾诉内心的痛苦的事情,也成了被攻击的理由。只是因为父母的关系,就可能导致她生活费的减少,家境的拮据,进而使她伸出了贪婪之手。大家一致这样认可。
晓玲内心痛苦,痛苦朋友的不理解,更痛苦朋友的虚伪,明明告诉自己说相信她,却在背后质疑她,诋毁她,这让她丧失了对朋友的信任。
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朋友借口到她家玩,然后骗她说手机定位系统显示手机就在晓玲家。因此要对晓玲的房间进行搜查。
尽管明知是侮辱人的行为,但是为了避免嫌疑,她还是选择了同意。朋友将她家里可以放东西的地方翻了一个遍,只剩下唯一一个上了锁的柜子。柜子的钥匙在晓玲妈妈的手里,但同学执意要看,晓玲就给妈妈打了电话,要求妈妈把钥匙送回来,只是希望同学能够明白自己真的没有拿手机。
同学看到这种情况,才算作罢,没有执意搜查柜子。但是她内心的疑虑并没有消除。
事情最终闹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询问了晓玲。晓玲坚持自己没有拿,老师也说相信晓玲。但事情发生的特定时间,加上多名学生确切的言辞,老师对晓玲还是心存疑虑的。这让晓玲更加难以承受,在班上的处境愈发尴尬,处于被完全孤立的状态。
当时情况下,任何 一个内心强大的学生,要遭受的心理压力和非议都是让人难以承受的,况且是一个内敛的女孩。一度让她对人性产生了质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怀疑。
但这还不是致命的打击。最沉重的打击恰恰是事情真相大白之后。
无意中的发现,发现了真正的偷窃者,恰恰是同学身边的另外一个好朋友。因为彼此熟悉、亲密,了解到了她忘拿手机的情况,一时心痒,冲动之下拿了手机,因为惧怕被人非议,就选择了隐藏事实,加入了诋毁她的队伍当中,借以洗脱自己的嫌疑。
事情到此告一段落。但整个事件中的人,朋友、同学、老师,似乎集体失忆,忘掉了那段她被人误会的历史,忘掉了她被人非议的过往,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也不曾说过那些伤人心、毁尊严的话。
至始至终,所有的人,群体性的失声。没有人向她说一句对不起的话,没有一个人请求她原谅他们的无知和幼稚。
没有,一个人也没有。
没有,一句话也没有。
好像,当初她遭受的非议都是应该的,只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真相,所谓无知者无罪嘛!
当初他们的非议、质疑没有人问她愿不愿意接受,一股脑地全盖在她的脑袋上;如今,更没有人询问她,愿不愿意选择原谅他们的幼稚和无知。
似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她遭受的都是那个时刻的巧合,巧合解开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大家的关系自然就自动恢复到从前了。
但晓玲却回不到从前了。内敛的晓玲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再轻易相信同学对自己的友好。一旦自己做错了事情,即使朋友选择了理解和原谅,她也会耿耿于怀,担心朋友并没有说真话,甚至可能在背后非议、诋毁自己。
这样的一种病态心理,让她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严重影响了学习,还让她无端地认为一旦两个人之间有问题,就一定会是自己的错误,会一直处于内疚当中。
面对晓玲的伤心、无奈和绝望,我坚定地告诉晓玲:
“晓玲,你不必凡事都内疚。当年的那件事,你没有错,错的是他们。他们应该向你道歉,但是他们没有,那是他们欠你的,你不必难过和内疚。
另外,不要以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承受所有的压力,要记住,不该承受的要坚决拒绝,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要勇敢地出手。你要做自己,而不是做他人犯错的承受者。
你不要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不要无原则地原则原谅。维护自己的自尊,是自己的权利,你要坚强地举起手来。”
晓玲停止了哭泣,脸上慢慢平和起来。虽然晓玲能够明白我说的道理,但是要她完全走出语言暴力的阴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生活中,总有些人,武断地认定别人的行为,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过错,更不去理会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语言也可以逼疯一个人,甚至杀死一个人。一旦发生严重的后果,还振振有词地认定,是他人心理脆弱,不堪承受压力。
但压力,承受的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要无知地做了语言的杀手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