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瑶里


清明想清净,好友推荐了瑶里。从南昌乘高铁,经九江、都昌、环绕鄱阳湖到景德镇。瑶里在景德镇东北面,与安徽的黄山、祁门县接壤。瑶里虽籍籍无名,却正合我意。

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两千年来守着瑶河,安享太平在大山之中。安徽出品的诸如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以及江西本地的庐山云雾、浮梁绿茶等在瑶里码头装船,经瑶河、昌江、长江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与景德镇的瓷器一同名扬海外。不是当地人讲起,果真孤陋寡闻。

走进瑶里,安静到心旷神怡。一觉醒来,乌云笼罩天空,薄雾如丝巾般滑过山脊,放眼望去尽是嫩绿。清明时节,毛毛雨洗刷着屋顶;河水清清,从镇中流过,一米见宽的木桥横跨两岸,桥上从不曾有围栏,为了方便挑担。桥下,女子在河边洗菜;老汉用河水洗漱,悠哉悠哉。

山泉从高架渠飞渡到对岸,灌溉茶山。偶尔能听到有小瀑布的声音,也被湍湍河水声覆盖。河水接住香樟的落叶,伴着阵阵鸡鸣,勾勒出清爽的早晨。



信步古镇,白墙灰瓦,屋檐挑向半空,形如马头,一派徽州古韵。青石板路,历经百年,见证着两旁的青松翠柏、街铺、祠堂;深宅大院,门庭冷落,又有多少宅门往事消失在历史的烟尘。

回到客栈,年近七旬的英婶正忙碌着,一边收拾茶盏,一边招呼着客人,麻利劲儿不输年轻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小女儿蓉蓉协助英婶打理店面,将客人安顿后,还要练毛笔字到深夜。铜镇按住宣纸,俊秀小楷跃然纸上,引得不少客人离店前索要,即便是拿几张草稿也是欣慰。我问,何以坚持?她说,景德镇的字和画用瓷器来承载,本地人写一笔好字是传统。

晚上,古镇茶厂的老板黄先生正在品茶,见我们到访,便拿出新做的浮梁红茶,用后山泉水冲泡。几十年的技艺给茶叶赋予了灵魂,仅一小口,莫名的欢喜便沁入心脾。接着,二道茶的纯,如童年时光的喜悦只因一粒糖果就涌上心头;三道茶微酸,像懵懂少年对青涩恋情的不知所措……茶叶在水中舒展,茶香在屋内弥漫,窗外的飞虫也来凑热闹,时而从茶汤的热气中穿过,时而停留在黄先生粗壮又结实的手指上。



原来,黄先生曾是村支书,带领大伙辛勤劳作,不知道用小车推出数万瓷土,又有几省人喝过此地的茶叶。

“我们这里条件不比你们大城市,做好这些茶是最大的事”。谈话间,我发现他眼睛里只有淡定,虽眼窝深陷却没有一丝疲惫。谈起经商之道,他只喃喃细语:守住一座山,做好一味茶。

清明,古镇、老街、茶人,都在雨雾里。一辈辈茶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护着绿水青山,走过小桥流水,任凭时光飞逝,沧海桑田,瑶里将一根根茶芽请进背篓,经过一番磨砺和萃取,赋予我们健康快乐、回味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