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魅力
文/笑春风
《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有声无形,却能在音调、音声、情韵的组合下,幻化出无数的情感符号——喜悦、忧愁、伤感、激情彭拜、柔情似水等等,让人融入其中,与其音声为伴、身心相容、达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唐诗鉴赏》之十二(中唐诗二)分类唐诗中,介绍了与音乐有关的诗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超常想象,哀怨、滑稽、戏谑而又掷地有声的撞击着读者的心灵,让人领略了诗鬼意象奇特、语言瑰丽,充满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故事,感染了大多数的国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让人在音乐的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中起伏变化,“恩怨相尔汝”一变“勇士赴敌场”,“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变化太快,耳朵都不适应颖师的节奏了,更可恼的却是“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真是命运欺人,千丈落差,任何时候都是让人无法适应的生理/心理现象。末尾“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道出了诗人听琴的感受,一冷一热、一火一冰的在肠内翻滚,谁还能适应呢?因而诗人“推手遽止之”,只是音乐已经冰火般的飞入了诗人的耳中,在诗人肠内翻滚。
音乐入诗,也许最早的就是《诗经》了,据说《诗经》无一首不入乐,《周南·关雎》、《郑风·溱洧》、《秦风·蒹葭》、《小雅·鹿鸣》无不浸人心脾,感人肺腑,让人流连。
李白听琴,犹如身临万壑松中,松涛阵阵,高山流水,余音袅袅,融合寺庙钟声,带来秋日薄暮。喜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曲《折杨柳》,飞入洛城,飞向千家万户,乐师、诗人的惆怅,也吹入千家万户。“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一曲《梅花弄》的曲调,就这样生动形象的出现在了两位诗人笔下,读时忍俊不禁的为诗人超然想象而点赞。
不懂音乐,但当听到感人的乐调之时,总会有一股无形的冲动随之相伴,为之喜悦、为之悲伤,在浅吟低唱中为演奏者划出的优美节奏而赞叹,更为她们“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调皮而戏谑一笑。
当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向往“岁寒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音乐一曲,小烧一杯,忘却世间烦恼,享受现实当下,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