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

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_第1张图片



近期,武汉大学2020届的一位毕业生的一封信让“诗和远方“再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信中诉说他因疫情导致工作未定,迷茫是否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次高晓松一改往日批评清华大学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这个迷茫的“后浪”提出几个建议:可以进大企业体验耐力;进小企业体验创造力;自己创业体验耐力。 为了拉近自己与“后浪”的距离或接地气,他甚至不惜自我解嘲说自己也很焦虑:作为阿里年龄最大的高管之一,我又开始咬着被角午夜梦回了。

而2018年同样也是一个学生在电视节目里提问:应该找什么的样的工作?当着电视机前千万甚至亿万观众的面,高晓松毫不留情:“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我觉得你没有一个大名校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两者之间的差距让我不得不感慨:思维的差异挟裹着网络的力量,让高晓松也磨平了锐角。



提起高晓松他大概是中国目前最有名的斜杠中年之一了: 音乐人 /词曲创作者/制片人/导演/脱口秀主持人/阿里巴巴高管。除了早期的校园民谣之外,近年来伴随着他的还有一句他母亲告诉他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他本人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

但是这句话经互联网被广为传播和发酵后,却成为很多人嘲讽和反对的靶子。质疑和反驳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高晓松不得不借助于他的脱口秀节目来替自己辩解, 他用的是王尔德的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那么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那些反对和嘲讽的人又在嘲讽什么反对什么?


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_第2张图片


根据网上收集到的信息,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1.将诗和远方等同于旅行。 明明是诗和远方,但大部分人都选择性的只看到远方而忽略了诗。远方不就是远处么?加上这几年旅游业井喷,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是让很多人直接把远方等同于旅行。

旅行是要花钱的呀,所以顺利成章这句话就变成了花钱和旅行。有人提出疑问:没钱但想看诗和远方怎么办?有人批评这句话是一些懒人逃避现实的借口,是伪文青装逼格的附属品。

“当你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谈什么诗和远方?”“那些虚无缥缈的远方正是误导年轻人的最大毒瘤!”“一把年纪还相信诗和远方,辞职去穷游,这是在逃避生活、逃避责任”!

更有甚者,一些人嘲笑高晓松是“何不食肉糜”、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我想这大概是这次他回复武大学生没有了往日的犀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2.  赋予这句话两个不同的主语,典型的标题是: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持此类观点的人把一些年轻人啃老旅行或借口要“富养”而心安理得花父母的钱问题归咎于这句话起到的负面影响。

3.将“诗和远方与苟且对立起来。比如武汉大学的学生,诉说由于疫情的影响工作未定,“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诗和远方又在哪里?”还说,“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追求诗和远方不实际。”

以上这些观点完全背离了高晓松想表达的意思,首先,诗和远方是对精神追求的代指,并不指代旅行;其次,从语法上讲,不止。。。还有,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被一些人解读成了选择关系,甚至是条件关系;还有,原句暗含着一个主语或指同一个人,但有些人曲解成两个主语或不同的人。最后这句话是对一个人长期的要求,不是短期追求。

所以高晓松这句话的意思指:一个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了精神追求。


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_第3张图片


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舍弃“六便士”追求“月亮”时,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却在批评或嘲弄提倡物质和精神两手都抓的高晓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还好高晓松在回复武大学生信的最后做了一点小小的坚持,让我看到那个不曾改变的高晓松:人类配不上自己创造的思想,就像地球配不上满天的繁星,配不上宇宙深处的巧妙与温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晓松嘴里的“诗和远方”到底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