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有一张图在朋友圈热传:
这张图很生动地表明:不论在生活还是职场中,我们理想的计划,就是一条从A到B的直线,我们总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顺利达成目标。但现实是,在每条通往目标的路上,其实都布满了深坑,每个人都逃不掉。
很多时候,你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能不能预设到这些深坑,然后将其一个个填上。
大部分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习惯于应对各种考试。面对考卷上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总是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其解决。这就让我们养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遇到一个问题,马上想尽一切办法去着手解决。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会被我们带到职场和生活中。
当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时,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去想如何去做;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尽快将其解决,而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说明了发现问题本质的重要性: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2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商人带了两个学徒,牵了一头骆驼出外做生意,他把珍贵的绸缎和上等的毛毯载在骆驼背上。在路上,骆驼死了,商人剥下骆驼的皮,自己先去前方探路,留下两个学徒在那原地看守货物。
临走时他对两个学徒说:“你们要好好看守这些货物。尤其是这张骆驼皮,千万不要让它受潮。”
然而,商人走后不久,天就下起了雨,两个学徒怕骆驼皮被雨打湿,居然拿那些昂贵的绸缎和毛毯去盖骆驼皮。结果,比骆驼皮价值高很多倍的绸缎和毛毯都烂掉了。
商人回来后非常生气,学徒们被他赶走了。
在这个故事中,这两个学徒就是“没有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商人说的“不让骆驼皮受潮”的本质其实是“不要让财产受损”,而他们只读懂了表面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典型的“应试思维”,并没有从问题本身出发去思考,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遇到问题不懂去深层思考问题本质的人,注定会落于人后,而能看出问题本质的人,往往更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人在职场更容易被青睐。
3
某新建成写字楼的物业中心最近收到了很多投诉,大厦里的上班族们反映高峰时段电梯拥堵,而且电梯很慢,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情。甚至很多人因为等电梯耽误打卡而被扣钱。
由于资金问题,大厦老板S先生本想无视投诉,但没想到事态愈演愈烈。重压之下,他只能和上班族代表坐下来协商此事。之后,物业公司小M主动承担起电梯改造任务。
他首先想到在电梯里和电梯旁边安装各式各样的镜子,让上班族们在等电梯和乘坐电梯的时候可以趁机检查下自己的仪容,这样时间就会显得不那么“漫长”,即使拥挤也不那么重要了。
结果,抱怨和投诉的声音很快减少了。
接着,小M找到电梯公司进行检修,发现是由于被困在电梯主控箱里的老鼠尸体导致电梯速度缓慢。老鼠尸体被取出后,电梯速度恢复。
但是“电梯不够用”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小M的调查还在继续。
他发现大厦旁边有一栋百货大楼,该商场生意惨淡,每天使用电梯的人寥寥无几。于是,他提议在两栋楼之间修一条人行通道,这样,当写字楼的电梯拥堵时,就可以通过通道去搭商场的电梯,还会为商场增加人流量,为商场招揽生意。可以说是“两赢”。
至此,电梯拥堵问题完全解决。
小M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和老板的赏识。
4
在上面的故事中,开始“电梯拥堵”问题出现的时候,其实没有人真正发现“问题”是什么,直到小M出现。
如果你是小M,你该如何“发现”问题呢?
小M 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去想解决方案,而且对问题本身进行了分析:
●到底谁遇到了问题?
●问题究竟是什么?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到底是谁遇到了问题?
“电梯问题”涉事者有两方:S先生、上班族们。
其次,问题究竟是什么?
站在大厦中上班族的角度来看,问题是:怎样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受最少的气完成我的工作?
而对于S先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我要怎么处理这些该死的投诉?
再次: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
在本文开头我们讲过,图一是理想状态,而图二是现实情况。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于是小M经过分析得出:
在这件事中,理想的状态是乘坐电梯只需要等一小会,现实状态是现在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通过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电梯问题:要么真正缩短等电梯的时间,要么想办法让等待的时间“显得”短一些。
于是,他想到了在电梯里和电梯旁边都安装各式各样的镜子的方案。
接下来就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将问题从逐渐缓解到彻底解决。
5
实际上,上面这个颇具启发的故事的原型来自《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一书。
从这本书的副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关于“发现问题本质”的书,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意味的经典之作。
从序言开始,这本书就充满了幽默和智慧:
问题:没有人会读序言。
解决方法:把序言作为第1章。
解决方法带来的新问题:第一章很无聊。
新的解决方法:删了第1章,把第2章作为第1章。
这样的序言一定会勾起你的好奇心,接下来的第一章,作者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了。他在书中分了六个部分:
●第一章: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这个问题是什么?
●第三章: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第四章:这是谁的问题?
●第五章:问题是从哪儿来的?
●第六章: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从章节标题可以看出,内容是层层递进的,每个章节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又对应出一个关于真正“发现问题”的思路,而且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穿插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给我们很多启发。
以上面“电梯问题”为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一边推进故事的发展,一边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向我们展示出来,让我们在跟随情节的发展中受到启迪。
醍醐灌顶的观点在书中不计其数,比如:
●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我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绝不是对立关系。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我们一边被幽默故事所吸引,一边又被这些发人深省的观点震撼,从而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6
这本书由唐纳德·高斯和杰拉尔德·温伯格合著,首版于1982年,畅销全球37年,并且一版再版,获得了无数读者的一致好评。
唐纳德·高斯是纽约州立大学托马斯·沃森工程学院的系统科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
另一位作者杰拉尔德·温伯格是软件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这个名人堂至今只有20名成员。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等也是在他之后方才获得这一计算机界至高无上的殊荣。他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总共撰写了30多本书籍和数以百计的论文,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西方国家乃至全球,温伯格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群,这些“追星族”阅读了温伯格的每本重要著作,他们甚至建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网站,讨论和交流大师的重要思想。
温伯格宣称,“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搞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真正所在,以便能够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