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

看点

在家上学连载不知不觉写到第十章。

越写越觉得这不仅是我们的故事,更是我对教育的理解和坚持,基于思考的实践记录。

第九章讲到女儿对自己的月考成绩不满意 ,还没拿到分数就伤心不已。我却认为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契机,父母可以有所为,更由此想到父母的责权边界,今日文章即缘于此。

其实,女儿最终拿到的成绩是我以为的现阶段最佳,自好分数官网给到非会员的大致范围来看,应在10名左右,同之前持平。这样的名次不高不低,没有太大压力,也不会导致低自尊,可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女儿嫌低,据此调整了学习内容与时间安排。她的决定,我自然是支持的。

关于连载,这篇权当阶段性的终点吧!

我和女儿继续愉快合作、各自努力,生活归于平静,正在策划暑假背包河西走廊。

几时又有想说的,再作记录。感谢朋友们的一路支持,我们的公号亦将有新的记录。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1张图片
6月10日,一苇书坊精神按摩店开业


8号深夜,女儿完成了一篇文章《我是如何做到自主学习的?》

女儿学习自主、或者说自觉吗?

总体还好吧!

女儿独立性强,颇有主见,初步具备时间与事务管理能力。

她的学习,每一天的课程、作业、复习、考试,假期参加哪里的冬夏令营、游学班,想上哪位老师的课、学什么,都由她自己安排,除非被问到,我不过问,但会推荐一些欣赏的课程与老师,分享看法。

我不曾陪女儿写作业,我家没有为作业和成绩爆发过“战争”。女儿乐于分享她的故事,无论学习还生活,包括我不认同的追星,看得出是希望通过分享让我接受。

总体讲,我俩关系良好,沟通基本无障碍。

女儿的学校课业成绩中上,她对某些课程有看法,觉得无趣的课不是用来打瞌睡就是偷偷写作业;对喜欢或者觉得重要、有价值的,自已安排时间,摸索方法,并自其间体会智力活动的乐趣、攻艰克难后的成就感。

这两天,我听得最多的是学完英语后的感叹——做完了,看到我写的笔记这么漂亮,好爽啊!你不觉得吗?学完了真的好爽啊!

女儿的笔记比我的漂亮,懂得调整和修正

能学出爽的感觉,父母实在没啥好担心的了。

爽,这种令人愉悦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推动持续学习的动力之一。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2张图片

时常想到一个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事还是家长的事?

我想,理智上大家都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

但现状却未必如此。

对于学习,大多数父母比学生本人上心得多、也焦虑得多,代劳是普遍现象:父母帮孩子记作业、陪写作业、检查签字、收拾书包、准备文具、准备考试,替孩子报补习班,决定学什么和几时学……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980名家长做了调查,37.1%的受访家长每天都会陪孩子写作业,44.2%的受访家长平均一次陪伴时间在30分钟~1小时,84%的受访家长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

如果可以,会不会有家长代孩子上课、代孩子考试呢?

说不定还真会有!

许多老师也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作业发给家长、要求家长检查签字,考试前提醒家长几时考什么、需要复习什么、应当准备什么……

可这些,不都是学生的事吗?

学生的事,不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并面对后果、承担责任吗?

现状正常吗?

更重要的是,由家长和学校合力形成的这样一种对待学习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和态度,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

我以为,这是值得思考的。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3张图片

过度养育、代为成长是普遍现象,源于成年人的压力和恐惧,当然,还有父母对儿女的爱。

但爱,光有良好意愿是不够的。

爱,关乎初心,还在于对方的感受。父母之爱最终指向分离,当以助力成长、带给孩子幸福为目标,但这里的幸福是基于孩子意愿的幸福,并非我们的以为,这很重要。

爱,需要学习。

过度的爱,许多时候是出于父母的不放心,是成年人基于缓解自身焦虑、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行为,是利已而非利他,这于实质上违背了爱的本意。

因为担心,我们帮孩子安排几乎所有的事,推着甚至是代他们完成,从学业到事业、从婚姻到生活,事无巨细我们都想插手,指导、控制、干预,为了心目中的“成功”不惜一切代价。

糟糕是,这类做法并不能产生好的结果,孩子们得不到掌控生活、自我管理的机会,缺乏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同时,边界消失,个人空间被入侵,没人能活出自我,所有人都陷入焦虑和困顿,家庭变战场,硝烟弥漫。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4张图片

有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由Foster Cline和Jim Fay于1990年创建,指那种惧伯失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孩子遭受挫折,试图帮儿女铺平人生道路,确保他们永享坦途的父母。

美国学界于2000年代初开始反思直升机父母带给孩子的危害。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朱莉.莉斯科特.海姆斯在其著作《HOW TO RAISE AN ADULT》(中译名: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清晰描述了直升机父母的模样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5张图片

可是,仍有许多父母化身直升机,因为担忧,也被一些错误理念误导,从学习到生活,试图包办孩子的一切。

需要思考的是,在我们事无巨细的管控下,有了我们亲密无间的贴身陪读,孩子就能如我们所想,勤奋好学,直升好中学、考取好大学,获得好工作吗?

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否准确?我们的判断力是否强大?我们的能力是否足够?事实上,连我们自己都无力回答。

某一天,看到这张图,忍不住哑然失笑,太真实了!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6张图片

还真是,女儿的部分课程我早已无能为力!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姝儿数学学兴奋了,想找听众、希望有人可以探讨,想把我教会,可惜我早看不懂复杂的数学式,数学名词和符号对我是那么陌生,大脑里没能留下多少痕迹。

这当然是遗憾,如果我能和她对话,对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拓展、学业的提升必能产生正面效应。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7张图片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8张图片
2019年7月,在图灵夏令营体验学到爽,我对无力陪她对话数学深感遗憾!

但我的确不会,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同时,学习TA们不是我此时的责任,那是女儿自己的事。

孩子的事不应该由家长代为担责,这是我秉持的观念,自女儿进入学校第一天就如此坚持,并打破了一种常态——学生作业要家长检查签字。

我同老师商量,坦诚对这件事的理解:签字不难,但签字代表的意义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并不产生误会就太难了。在我看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由她自行担责。父母检查、签字,孩子会以为她的作业就应该由父母负责,这无助于责任心的培养,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反不利于学习。我理解老师如此要求的原因,也承认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每个孩子不同,不同家庭的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我并非不关心孩子的学业,也不是不负责,只是我对教育的理解不太一样。我希望可以尝试一周,如果孩子出现作业乱写、记不住、抄袭等现象,我再来检查签字,好不好?

这一尝试,就从小学一年级延续到现在。

我给予女儿的是陪伴,保证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在家,遭遇困难找得到人求援,但未必在同一房间,我有自己的事。即使求助,女儿也无法从我这里拿到现成答案,迎接她的往往是一连串的反问、追问以帮助思考,或是分享方法、提供建议。至于具体的作业、考试,无论对错还是记不住或者乱来,都是她的事,自已决定如何面对并自行担责。

这一模式也延续到今天。

从小培养独立性的效果显现出来,妈妈做不了陪练,就向外寻求资源,自己找老师、组建学习共同体。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也一直辅导她的作业,形成依赖,到此时无力辅导,她又没能获得自我担责的能力,想蒙我岂非易如反掌?最终结果必然是蒙她自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老师说:家长应该远离孩子的作业。当父母干预太多,他们最终会把亲子关系建立在考试成绩上面。这增加了父母的焦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也剥夺了孩子独立的能力。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9张图片

只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真的会焦虑!

我们心中有许多模板,那是一些让人踏实的理想化标准,如果孩子能够按此成长,看上去真是令人宽慰!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质却是在剥夺孩子独立思考、体验挫折并籍此成长的机会。

那是不是就要完全放手不管呢?

我也不这样认为。

孩子不成熟,情绪化、易冲动,判断力和自控力不足,不是完全的理性人,这是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和大脑发育有关,负责理性功能的前额叶皮层远谈不上发育成熟。

或者,不是要不要管的问题,关注点应该是管什么和如何管?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决策力,建立自信,完成自我认知才是父母最当做的。

我们应当引领,但引领不能成为遮蔽,不是用成年人的意志强迫孩子,把自己活成孩子的天花板。需要厘清几个观点:

首先,孩子的人生终归只能由她自己负责,事事代劳必然阻碍他们获得掌控生活的能力;第二,大多人都只能经由真实体验学习,特别孩子,助力成长得放手他们去试错,保持沟通探讨,但沟通不是指责与批判、更非羞辱,探讨不是论证成年人的绝对正确与高瞻远瞩;第三,我们不是上帝,我们的判断完全可能是错的,在某些事情上,很可能孩子才是正确的。倾听不仅能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或也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同时提升孩子的自信。

管,不是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而是抓大放小,管大方向,细节放手他们去尝试、去跌跟头、碰钉子,自经历获取经验、提升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内在的自信,以及抗挫力、成长性思维等关键性的成长要素。

回到开头,周一,女儿在前所未有地停更公号一个多月后完成了一篇文章。

文章写得很辛苦,从周六开始,除开学校作业、数学网课以及其他必需的事务,其余时间全交给了写作,周日写到凌晨三点,周一晚间十一点完稿,再来完成学校作业直至12:30,好在当天作业不多。

一月未写,文字表达能力退化很多,思路滞塞,遣词造句多有不妥,口语过多……这些花费两年多时间慢慢修正的问题,在停笔一月后又回来了!

艰难令她感叹:“还是要坚持练笔,还是得写,要学会平衡呐!”

一段经历就能懂得平衡和取舍的重要性,即是收获!

亦如近两天的英语学习,强攻数学同样导致英语时间被消减。月考分数跌至中学阶段的最低。女儿很难过,又觉愧对老师——和英语老师素来交好,获得不少帮助。

女儿羞愧到不好意思见老师,某日校门相遇,正寻思躲开,却被老师一把揪住,笑问她:“那么鬼鬼鬼鬼祟祟的干啥?”

回来同我说,笑得我直打跌!

事实上,那么长时间地耽搁英语、阅读、写作,即使是为了学数学也令我担心着急,只是还能控制自己少说、少管、少干涉,偶尔借由玩笑小心提醒,避免激起防御性攻击。

直到她遭遇挫折,催生改变的意愿,改变随即发生,动力渐涨。

等待,真的很辛苦,但值得,更是必须。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10张图片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11张图片

女儿用文章讲述自律性来自何处《我是如何做到自主学习的?》

我也自我的角度写了一段总结——我认为,她今天的自律源于这些因素:

一、宽松的家庭环境

学习这件事在我们家,女儿是主体,我作为助力存在。

她可以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主科还是副科?是否和学校课业相关?能否促进考分、排名、升学这类因素从来没有进入我的考虑范围,流行与剧场效应影响不到我。

我坚信,唯有热爱与责任才能催生内驱力。我的任务是建构环境,我家书多,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包括科学史、数学史和中外历史)等音频课程是佐餐音乐,探讨是餐后甜点。

相对分数,我更关心学习方法、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触发我焦虑的是染上若干恶习、无心向学,呈现出颓废、低自尊、习得性无助等消极状态的时候。

我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力,能力可以迁移,能力在一种学习上获得精进,进而迁移到其他方面,整体学业就不会有大问题。

只是,这是慢功夫,需要似乎看不到尽头、也无法预估的时间,极考验父母的耐心与毅力。当然,涉及对教育的理解,关乎价值观。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12张图片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得以轻松上阵,努力学习的基石。当家庭不再是战场,孩子无需消耗心力与精力同父母战争,学习力才有爆发的可能。事实上,女儿近段的勤奋向学始于我俩解决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争端之后  

二、外部支撑

女儿很幸运,一路走来都能遇到不错的老师,对学生多有爱护。

这学期,女儿选择“在家上学”,好几位老师都给予了关心、帮助和鼓励。某日,女儿放学时和数学老师有过交谈,回家感叹道:我想表扬一下王老,我晓得有些老师是接受不了学生这样(不跟课本走)的。会说你连学校的都没有学踏实、没有搞清楚就去学其他的,特别还不是跟她学。还有,我也晓得我的成绩如果按整个年级排名,也不是那么前面的,按说,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说我。但王老没有,也没有被冒犯的样子,很平和,还说这种系统的学习很好。好难得哦!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尽责,很关心学生,非常希望学生好的老师,我能感觉得到。我们班的好几位老师都很好,如果能够有自主权,可以自由发挥,她们会教得更好、更优秀。

老师的宽容、包容、接纳、支持有效缓解了她的压力。

三、帮孩子找导师

没有家长可以给到孩子超越自身能力的支撑,当我们能力不足,向外帮孩子寻找导师也是一种责任。

女儿的幸运还在于一路都能获得援手,不仅课业。

几何是黎牛在兰州和佛山为她打下的基础,同时给到她的,还有那一特定阶段渴求的心理支撑;自11岁得到陈诗峰的指点,数学、时评写作都由诗峰老师带入门。初中入学数学摸底23分,也是诗峰的鼓励和点拨帮助她从低谷爬上来。吴育清老师是2019年在图灵数学夏令营结识的,今年春节后跟随学数学至今。这种系统化学习有效激发出她的学习热情,学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也是前所未有的状态。

说起来,女儿的老师很多,一如好友如风前日聚会冲在场老师们所讲:她是大家的学生。

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_第13张图片
2019年8月参加山海通识夏令营留影  

四、责任、权利与自由

我素来坚持自由、权利、责任是一个整体。在孩子的教育中,给予自由、赋予权利的同时交还责任,并帮助孩子树立志向,这是为人父母最当担负的责任。

与此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能力的渐进,我们应当自他们的生活中适时退出,作为助力存在。可以有激励、有要求,但激励和要求不是绑架孩子达成父母心愿的手段,不代为作主、不代替成长,耐心等待。

女儿的导师陈诗峰希望她“慢慢思考为什么学习,寻找超越性的答案。”

人之一生,目标不能局限于以功名利禄为代表的物欲中。找到超越性追求,找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才不至陷入空心困境,这是志向的价值,不容易,却很重要。

我们无法预估未来,但未来一定不同于今天,女儿的人生也必然不同于我。我无法为孩子铺平道路,只能帮助她获得自挫折中爬起来重新开始的力量。

然后,目送她去开拓自己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十 • 在家上学 | 关于学习,父母的责权边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