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

        夜来无人约麻,只好看书[偷笑]。英文看得累且头痛,休息一下,随写感想一二[呲牙]。

        读杜拉斯《情人》,心血来潮买的是中英法三种文字的译本。读着有一段时间了,计划中原是打算读三遍的,中文,英文,中文。可是因为英文的局限,第二遍就一直进行地非常慢。不过,也挺好,在英文读得困难停下的间歇,倒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去反刍。

        看过梁家辉主演的同名电影,不知道为何,观影时候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劲。读过原著,才知道问题出在了人物描画上。男主人公的最大特质是柔弱,而梁身上,无论长相,还是举止,这种柔弱的感觉我认为是不足够的。女演员倒还不错,不是漂亮的那种,且稚气未脱,但有着异乎寻常的成熟和风情。嘴巴很惹人迷,显现出倔强,有对生活豁得出去的一股狠劲。

      《情人》,很多人把它当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情爱故事,杜拉斯也因此从之前的小众喜爱的作家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性作家。我却对此感到遗憾,大众的追捧降低了它的内容的丰富性,人们更多只是被一个凄美的无望的爱情故事所吸引。30年代的殖民地越南,西贡,波澜壮阔的湄公河边,闷热潮湿,一个法裔少女和一个中国男人,因情欲而结合,因爱情而分离。

        除开爱情的故事,我却更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杜拉斯。我试图读懂当年15岁的她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中国男人作为她的第一个情人,她选择的是他的什么,他于她,是爱情么?为什么分离的时候这爱情的面目才初显?

        读完第一遍,我觉得,70岁高龄的写者杜拉斯,或者叫回忆者杜拉斯,在已然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这场追忆中,她知晓了,当年所谓的爱情,并不是她生活的中心,它只是她孤独生活的衍生品和一根稻草。我认为,原生家庭对杜拉斯性格的塑造,是文章的主线,也是她在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片段的回忆和描述中,隐忍地想要表达的暗潮。那场爱情的戏只是凑巧,只算副戏。

        逝去的父亲,破产和让人爱恨兼交的母亲,恨到骨髓里的大哥,又爱又怜的小哥哥,让人窒息的家庭对她影响至深。所有的悲伤,绝望,不甘,迷失,要怎样才不至被压垮?她聪明的,用情欲很好地找到了出口。身体是工具,叛逃是捷径。她需要做些什么,抓住些什么,控制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真实的存在。于是,那个情人出现了,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成为她的情人,亦作为她自己馈赠自己成年的一份礼物。

        在回忆中,她做完与中国男人的第一次,走在路上,她觉得自己瞬间老了。老了,也就是累了。那个情人,在他父亲的财富前面是个奴隶,而她就是他的英雄气概。所以,注定她的情人,先天是柔弱的。

        她晚年的忘年恋也证明了这一点。66岁到82岁,生命中最丑最力不从心的16年,年轻的大学生安德列亚和比他年长39岁的杜拉斯的恋爱,惊世骇俗,在我看来仍然逃不脱控制二字。有时候,爱情与控制,本就是分不太清的字眼。杜拉斯,爱情的里外,都是强势的。

        她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能理解,也算是掏心掏肺的话。

      入夜。读书总让长夜变短。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