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生遇艳女

自古书生遇艳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篇文章的大意如题,自古以来就有苦读的书生机缘巧合下遇到美艳女子,此类故事多与现实不符。书生艳遇,一半非人,或仙灵,或鬼魅,忽略其中或有的不怀好意,故事的开始也算是场美好的艳遇,而艳遇之艳便于主角们大多发乎情而不止于礼。比如青衫白袖的许仙与水漫金山者,比如唐代的《游仙窟》,再比如明代模仿 《游仙窟》的《春梦琐言》,还有《聊斋志异》更是说不尽的情恨......


  书生重礼,故此般“艳遇”是为禁忌。一来名不正言不顺便与女子有染,实辱斯文,要坏名声的;二来贪恋美色沉溺私情确实有误前程,为读书人不齿,圣贤之道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有人问为何遇妖遇神遇鬼魅的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答曰:写出这些故事的作者大多是穷酸书生,故而落魄书生意淫或者为填饱肚子而被迫落笔是为其一。再者就是故事人选总要挑个 “好看”些的,从政为官者自然不可入此类不得体之文,若是商贩小吏又不够看头,古代崇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配得上金风玉露初凉夜的自然是书生了。另外,即使有不以书生作主角的故事,在万千书生来来回回的传抄下没准儿也成了为书生作的文了。这样看来,书生遇艳女倒也不奇怪,反而若有哪个传统书生一辈子清清白白、了无花事,日日夜夜只读圣贤卷,读到形容枯槁都只怕难以动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中有言:“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且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


  的确是大不近情理之说。古代思想的出击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似乎只能借助鬼神之力然后诉诸笔端,于是满纸荒唐至于奇幻,可不近情理有之,一枕黄粱有之,教化人心亦有之。所谓教化人心,也就是此类小说的导向性,它着力于告诫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贞操。让读书人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要想儿女情长,只埋头苦读,拒绝美色诱惑。


  书生艳遇的结果大多只有两种,其中结局皆大欢喜者少之又少,遇上女鬼女妖而不能自持者几乎都气虚而死。


  我们主要先说一说《柳毅传》,这算是古代搜神志怪小说里水平极高之作了。但是像《柳毅传》这样的故事其实少之又少,持正守道的赶考书生路见不平,善心相助龙女回家,却坚守原则不娶之为妻,几经波折后才又成佳话,从此富贵长寿。原文里有一段是柳毅与龙女道别,“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到这里“叹恨”一词,落第书生柳毅对龙女的爱慕之情已是明显,其实细心的读者也不难发现柳毅对龙女应该是一见钟情的,当日还在牧羊的龙女托他传书,他不求实报是真,却也说了一句“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只希望来日龙女还能见他一见。


  可是当钱塘君想要将龙女嫁给柳毅时,他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甚至为此而愠怒。Why?既然喜欢人家姑娘,对方家人也有意撮合,柳毅怎么还要拒绝呢,这大概就是书生之清心守礼了,守礼守到有些极端意味,让人苦笑不得。他说:“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某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


  他本是仗义救人的目的,若是应了钱塘君之言,岂不成了杀夫娶妻者,这哪里是他能做的事情呢?何况他即便有爱慕之情也未有娶龙女为妻之念,若是在别人胁迫下答应了这门亲事,便是违背己心屈服他人了,他是宁死也要坚持自己贞操的。这样的人啊,明明满怀情爱却能克制自己丝毫不逾矩,一为礼,二为志,可以说是把书生之道做到极致了。


  表面上看,柳毅不过是送了封信,充其量就是个跑腿传话的,最后不但得龙女倾心、龙王看中,抱得美人归以后还获赠钱财与长寿之体,可以说是走运占了大便宜,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遇到的是龙女而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实则不然,龙女身份固然是柳毅走上“成功”捷径的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还是他个人的品质使得龙女对他一往情深,柳毅与人为善又不求回报,尊重受危的龙女并不贪图美色,面对龙王抛出的巨大诱惑能够固守本心,识礼明事,最关键的是他足够自制自持。


  而那些遇到鬼魅妖邪又不能固守本心的书生,结局就足够令人望而止步了。他们多是夜遇佳人,然后公子作揖谦谦之态,佳人回礼顾盼生辉,款款深情后便是巫山云雨,陷其风情之网,直到书生日渐虚弱最终一旬而毙。表面上看,这样凄惨的结局是由于书生遇到鬼魅才造成的,后世的评论都说女鬼害人,实际上,鬼魅何曾有罪?生活不易,谁还不是为了好好活着呢。


  并非女鬼有意,而是书生多情。若是书生一心不乱,哪里有那么多邪魅呢?


  明朝冯梦龙的《情史》里多的是那样明知故犯的多情书生,有男子乘舟于水,至野村酒肆,女子与之设席对酌,男子半醉时作诗挑逗之......有书生购得唐寅《桂花仙子图》,“日夕倚案瞪目注视,念欲得佳偶如图中人”,某夜果真有女子携月色而来,自说“家在墙东”,男子明知墙东无人,但见其花貌艳色,欣喜若狂,拥之入帏......《太平广记》里也有寺中书生明知山中无女子,却因为心生欢喜而诱于室内......


  可见,花有情未必是书生堕道之因,让他逾越界限而至于死地的还是自己不能自持,大家为何看不到故事里最先春心荡漾的大多是书生呢,寂寞无罪,错在情欲泛滥。


  当然,也有一心不乱,或是迷途知反者,《聊斋》里宗相若在与小狐狸精欢好数日后发病,疑心有妖,主动从和尚处要来符咒使其现身,而后病愈。《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写过京城云居寺的书生与杏花精来往,知其有害后急忙了断,纪晓岚在后面说书生此乃悬崖勒马,是大智慧......


  教化之意,大约就在此处了,沉溺美色而荒废学业从来都是读书人所不齿的行为。故事的开头大约符合所有夜读书生的绮梦旎思,而悲惨结尾却让他们不敢再生遐想。


  可是哪个书生不寂寞呢,对于下巴搁在案前看书或者借冷冷月光诵读金句的寂寞书生来说,被风吹动的清响都能成诗入画,何况是佳人问郎,毕竟人间万事总关情,尤其书生知情,更懂寂寞。名不题黄榜时,他们长年累月于柳暗处盼花明,自然是煎熬的,漫漫长夜伴着青灯黄卷苦读,前途渺茫而身畔空空,此时转头即见艳色,再怀大志的书生也是要意乱情迷做了春梦的吧,何况是那些敏感又多情的书生呢?


  可是我始终觉得书生心里的情爱,还是要不一样的,一往而深黄泉碧落者有之,但甚少,大多还是一枕黄粱即可。他们的春梦最好一夜就了却萌动,若随随便便就成了恨恨之情,只怕实在算不得要荷担的仁人志士。心系家国者情到处也是要让步于初心的,这是书生的固守与坚持,寂寞里有节,自持下得道。


  你看,书生一夜艳遇,大梦惊醒后怅然片刻便题诗而去,诗云:忽遇深恩想崔郎,人间万事总如此。

注:①崔郎,崔罗什,南北朝北齐人,传说于上任为官之路入一墓与某女子相谈甚欢,后辞,约十年后相逢。十年至,崔于园中食杏而亡,临终曰:见女郎。

用此典之意不在其情误生死,借的是崔当时尽管留恋万分却仍辞去,十年里未因此事有误己身,期至则赴。

首发公众号:尽书生

自古书生遇艳女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古书生遇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