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

01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的朋友小A最近告诉我,她最近感到惶恐不安,好像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或者“知识焦虑”的病。


看了干货就迫不及待地收藏到微信里,想着晚点再看,直到微信收藏里有成千万上篇这样的干货。


热衷于各种提升自我的知识付费项目,学写作、学理财、学各种技能。可一旦完成付费环节,命运总要安排九九八一难阻止自己迈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生台阶。


时时刻刻想刷手机,每天要在抖音和朋友圈的世界里花掉三四个小时,刷完了觉得没什么营养,但总也忍不住,每过一会儿就要戳亮屏幕查看一番。

……


什么?这不正是我的真实生活写照么?如果你感同身受,请务必相信,身边有太多人和你一样。


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今天,信息驾着互联网的高速公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膨胀,急遽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从QQ、MSN到微博、微信。信息技术的革命让你不管有钱没钱,都能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任何想要搜索的信息。如今的每一天,网络的红海里都在不断产出海量的资讯和话题,朋友圈的更新刷屏从不停歇,标题党肆意横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神奇地吻合了我们的当下。”信息焦虑”是这个时代赋予的病症。


什么叫“信息焦虑”?


1989年,美国学者Wurman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Bawden和Robinson将信息焦虑定义为“一种不能访问、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时的压力状态”


当外界信息的输入大脑,大脑会进行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造成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感。感觉就像电脑开了太多应用程序导致死机了一样。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叫“信息焦虑症”


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达到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可是很多人已经深切感受到这种焦虑带来的烦恼。



02

你为什么会感到焦虑?


焦虑源自选择


柏克莱大学研究,人类过去30年产出的信息比过去5000年加起来还多,而且每两年就倍增。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中,淘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机会少之又少。优质信息需要作者认真观察、严密考证以及反复论证,其生产速度太慢了;相反劣质信息往往通过炒冷饭、蹭热点就能套路化地产出,所以产生很快。


什么信息可以看?什么信息需要屏蔽?如何衡量信息的真实度?如何评判信息质量?人们的适应能力跟不上信息的快速增长,陷入了选择的茫然。


每天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聊天、一会儿看视频,以为自己比别人更早知道某个信息而自嗨;当夜深人静,才感到自己的时间付出了却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反而觉得空虚,甚至浪费青春。



焦虑源自竞争


万维钢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以前社会名流聚会时喜欢攀比奢侈品,比如“你的包是在哪买的呀?好用吗?你的手表是什么牌子的呀?”现在更喜欢攀比谈资,谈的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新闻,是自己对一些事物独到的看法。人们更在意你提供的信息的价值,带来的机会。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信息力就是竞争力。你想要生存得更好,满足更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必然需要不断升级、刷新自我技能。


我之前在体制内工作,当离开那个圈子,走到市场里的时候,发现基本找不到哪个工作,它需要的能力、要求是与原来完全匹配的。甚至绝大多数的过往经验和资源都用不上。刚来上海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匮乏,于是拼命学习,手机上的得到、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等等各种软件。只要觉得有用的就买,一有时间就看。可是学习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工作或项目更换的频率。每换一个新工作,每接触一个新项目,就有很多新的东西。总感觉好像有看不完的信息,学不完的知识。


但是学到不等于掌握。因为焦虑,所以急于求成。大多数信息来不及经过思考和深度加工,没有和自己的行动建立联系。导致大量信息在潜意识中无处安放,感觉好多东西要学,好多又学不会,所以愈发焦虑。这是一种慢性压力的恶性循环。


其实人性就是这样。对短期内看到结果的事情孜孜以求,欲罢不能;对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的事物缺乏耐心,容易放弃。


你眼看着穷小子逆袭,麻雀变凤凰,一夜成名的故事比比皆是;殊不知绝大多数的脱颖而出不过是默默努力而厚积薄发。


焦虑来自打扰


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曾经自鸣得意地说:“用户每天平均花费在今日头条上的时间为76分种。”为了吸引用户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今日头条有两个杀手锏:其一是不断刷新、无穷无尽的资讯瀑布流,其二是记录用户点击偏好的推荐算法。


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向互联网后台发送自己的偏好信息,于是互联网公司就基于大数据算法把更多符合我们兴趣的信息推送过来,一波接一波,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我常说,互联网产品是有原罪的,人们每天被各种信息“暗算”,不知不觉走进吞噬时间的黑洞。


除了兴趣推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明“小红点”。人们的理性反应总会慢上半拍,所以鲜艳的颜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时间调动大脑的“边缘系统”。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手机,不断弹出各类通知,用鲜艳的图标表示未读信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榨取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


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这张图,也许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当一个人正在做某件事情时,经常被打断,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专注的能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_第3张图片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被动求知、碎片阅读,大脑的思维能力被不断侵蚀。


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有本书叫《浅薄》,这本书还有一个标题《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里面说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正在使我们的大脑变得浅薄。这种改变机制,与毒品对大脑的作用如出一辙。”



03

如何应对信息焦虑?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当你树立了正确的心态,负面情绪消解于无形。


第一、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从前我们嘲笑上一辈人扣扣索索,这个舍不得丢,那个不愿意扔。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微信、浏览器、文件夹里收藏的文档资料,何尝不是信息的囤积呢?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湛江晚报》)


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精心设计”的宣传,告诉你这很重要、那也很重要。只有想清楚什么是我需要的信息,什么是无用的信息。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既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又避免被信息过载困扰。


第二、信息不等于知识。


不追热点就感觉错过了全世界?看了很多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也许是因为你陷入了“信息=知识”的误区。


认知科学认为,无法和自己的已有认知系统进行打通的知识都只是信息,不能为自己所用,因此,要对信息进行转换。


(蒋方舟谈知识是什么?视频来自节目《圆桌派》)


第三、凡事适可而止。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掌握某个小领域所有信息,连冰山一角都困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满意策略”:指的是对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即可,不需要追求完美。


一定需要爬完所有的文章,才能跟上时代吗?一定要有完美的信息,才能做智慧的决定吗?无论是工作或休闲,凡事都该适可而止。


什么时候喊停,比什么时候开始还重要。


如果觉得很难,不妨在开始之前给自己设限,规划足够的时间消化、创作、休息,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和你个人的最大价值。


英文词”suspense”,意思是悬着、焦虑。它由suspend“悬挂”演化而来。为什么悬挂会和焦虑产生联系呢?源自一则希腊神话。


故事里国王的头上一直悬挂着一把用马鬃捆绑的利剑,利剑随时可能落下,却总是悬而未落,这让国王变得非常焦虑,以至于对美食和美女都丧失了乐趣。这把剑就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_第5张图片


如果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是不会有焦虑的。恰恰是对未来有了一些模糊的感知却又不确定时,容易感受焦虑。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在信息时代感受到的焦虑,恰恰是因为看到了变化的前奏,但又看不清即将变化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焦虑之初的内在动机是积极。适当的焦虑是好事情,让你不会荒废自己。


从表面上看,出现焦虑是因为信息过多;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迷茫的外在投射。


一个人弄不懂自己,无论信息多少,都会心慌和失措。只有真正成长,才能活得稳定而泰然。


因此,应对焦虑,除了要有正确的心态;还要有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正确学习路径;拥有高效专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会分享自己的心得。


写在最后


很长时间没有在公号发表文章,才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又犯了。这是个很不好的事情,也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可以行动了。


之所以写信息焦虑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也遭受这方面的困扰,后来经过整理,构建了一套自己的信息系统,包括梳理信息来源、构建标准化信息存储库、模式化信息加工方法、设计输出项目清单、将碎片信息和知识体系打通。当你拥有了这套系统并刻意练习,你会发现任何信息经过你的大脑后,好像被安上了机器马达,自动知道自己该去往哪里,如何指导行动。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资讯,而是深入的思考。与纷扰喧嚣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内心宁静下来。作为一个内容输出者,我不希望看到用户因信息而焦虑,而希望看到因思考而踏实,拥抱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的小确幸。这也是我写公众号的原则,坚持原创,有独到观点,尽量少打扰大家,但希望每一篇都有价值。


作者:音匀,十年电视媒体人,二级心理咨询师,用心理学整理当下生活的写作者。(文章已申请原创维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病了,得了一种叫“信息焦虑”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