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说“我只是没努力而已”的尖子生,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总说“我只是没努力而已”的尖子生,后来怎么样了_第1张图片

01

老张是小学里公认的神童,英语特好奥数不差,老张贪玩,每周一清晨你能看到的景象就是他一边走在上学路上,一边急急忙忙的补着周末的作业。

然而就是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他依然进入了全市放学最早,同时也是最好的初中——四点半准时放学,而课后时间,则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老张虽然较之小学有所收敛,但依然只在学业上用上半成力气——因为前两年的功课,他依旧凭借着自己的天分保持着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成绩。

然而到了初三冲刺的时候,事情突然间发生了变化——面临着高达近百分之五十的淘汰率(无法直升高中部),老张周围的同学都露出了百米冲刺的势头,他“带着学学”的方式使他再无法保持中等偏上的水平,直接跌落到了被淘汰的边缘。

面对家长的指责和外界的压力,他只能不耐烦地答上一句:“哎哟我本来可以考好的诶,只是最近没有用功诶,我下次考好就是了。”

然而这句话却并没有带来如它所描述的效果。

当他开始努力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早已无人等候,他试着追赶可发现做的至多只是相对静止运动——他跟同学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在不停的放大。

一模失利、二模不理想...或许最终是这样的绝境激发了老张的斗志,他把游戏时间从每天都玩缩减到每周一玩,最后甚至让家人锁了电脑。

终于他在三模中振作了起来,脱离了“危险区”,中考也得以逃出生天。

事后他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总是神采飞扬的来上这么一句:“哎前面我瞎b学的诶,最后冲一冲不就上来了嘛。”


但他不曾想到的是,初中的模式不适用于高中了。

他还是用着这种前送后紧的方式度过他的高中时光,可更激烈的竞争,难度更高的知识和考试,使他最终走下了神坛——无缘理想高校的任意专业的保送名额,只能选择出国或保送其他高校的外语专业。

他心灰意懒的选择了后者。而小学毕业时一同进入外校的同学,却在为北大的保送或法国某高校的全奖而纠结。

这个故事像极了《伤仲永》,唯一不同的是仲永的成长曲线是一路下降。

旁人给他们贴上“天才”‘、“尖子生”的标签,久而久之,他们的家长和他们自己也深以为然——我/我的孩子有足够的天分,少努力一点没什么关系。

可事实是在老张日后的吐露中我才得知他如溺水一般的痛苦:“想学又不敢学,总觉得那么多年没学都行,好像一用功,自己就否定掉了天赋一样。”

于是在这场变象的捧杀中,努力和天分,成了二者选一的送命题。

02

然而事实的真相真当如此吗?

我们都熟悉龟兔赛跑的故事,它的确告诫了我们不可骄傲自大,也勉励了我们要勤勉努力。

可无形之中它却是将“努力”和“愚蠢/没天分”挂了钩,“不努力”和“有天赋”做了配对。

它带来的可怕结果是人们不曾想到的——部分被贴上“尖子生/天才”的人们,开始变得不敢努力。

纵使努力,也要躲在人们的视线以外,生怕被瞧见,便不再能够被冠以“天才”的名头——在常人眼里,天才总是那些学习成绩好还不怎么见着用功的孩子。

你还记得念书时那个总嚷嚷着晚上看什么剧,打什么游戏,而回头考试却依然名列前三甚至头名的学霸吗?

比起没能考第一更让他害怕的是,你深夜路过他的楼下,看见他窗前亮着的灯,和奋笔疾书的他。

03

他们选择了依靠“天分”,更准确的说,是拥有天分的姿态,并把“努力”这个词当成了他们最后的挡箭牌——“我只是没努力而已”

而陷入这种思维的他们将再难以脱出——一旦他们开始努力,并未能取得理想成果的时候,他们将无法再找到借口,面对自我的巨大落差和旁人的质疑议论,他们将再无藏身之处。

可我们也看见了很多既优秀又勤勉的尖子生,在一步又一步的踏上新的高峰。

故而由此我们可以回答先前的问题: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努力和天分,从来就不应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艰难抉择,它应当是一道毫无悬念的多选题

我们总说人生如登山,旁人只会在山脚下关注着我们攀上的高度,而我们却能够征服面前的一块块顽石,一道道峭壁,一处处险峰。

那些总说“我只是没努力而已”的尖子生,后来怎么样了_第2张图片

无论先前我们站的多高,爬的多快甚至多轻松,最后收入眼前的美景,才是自己的。

So,there's always nothing to be ashamamed of our efforts.
所以努力这件事,从来就没什么好为之感到羞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总说“我只是没努力而已”的尖子生,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