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桥断想(一)

袁家桥断想(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天随桥,即古镇黎里南郊的袁家桥,位于鸭来泾西。相传雅号天随子的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鸭来泾、天随桥一带隐居。泾流碧波荡漾,两岸遍植桃树,人居其中,宛若身处桃源。“禽声喧苇岸,帆影漾风湍。烟水暗行色,波涛增暮寒。”此诗写出了鸭来泾畔的秀美风景,“鸭来帆影”自古为黎川八景之一。可见,天随桥是后人为纪念陆龟蒙而建。近读清代乡贤徐达源老先生《黎里志》,其中有关于天随桥的介绍:“天随桥,俗呼袁家桥。跨巳字、染字两圩。初建无考。康熙初年,里人重建。乾隆五十八年,里人蒯嘉玢创捐,僧静安募建。”志书还以“记取天随桥外景,斜阳一抹洞庭山”等诗抄佳吟,一抒热爱家乡之情。后,蔡丙圻《黎里续志》又载, “道光十八年,里人徐达源等重建”天随桥。搜罗乡坊里间这些掌故史料,笔者无意发思古之幽情,聊以寄托自己对有功于家乡建设的前辈的缅怀而已。同一座桥拥有两个名字并不稀奇,可合雅称俗呼于一体,这于平素缺乏探究精神的我,虽没有到如弄不清道不明其情弯理曲就茶饭不思的地步,但因与这座桥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愫羁绊,自然对它多些关注。

      天随桥的名实,我只能纸上觅得;天随桥的胜景,我只能诗中领略,而对于那座给我的人生际遇留下深刻烙印的袁家桥,实在难以忘怀。穿越变幻的时空,拂去世事的尘埃,企望通过袁家桥的悲喜交加的前世今身,来洞察世态的变迁,感悟人生的莫测,鉴照社会的发展。

      古镇黎里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腹地,太湖水系是密布于广袤田畴肌体的充盈血管。镇西栅杨家荡承汇了源源不绝的太湖来水,然后以其勇往直前不可阻遏之势,冲刷出一泓婀娜多姿的月湾漾,不安分的水流似乎不满足于漾湾的静谧,稍事休憩后就急不可耐地锋指东南,分兵两路,一路经陆家荡前往浙地与之江会师,另一路,怀着对黎乡父老的眷顾之情,依傍着古镇三里长街,跟市河平行,不舍不离,蜿蜒而湍急地往东流去。于是,在镇南千米之距的乡野沃壤,就诞生了名叫鸭来泾的河流。自古江南富庶地,见河定见桥,有水必有村。天随桥,也即袁家桥,就横跨在鸭来泾偏西两岸的圩基上;天随桥南堍东,清澈的泾水边上,坐落一个村落,其名就叫鸭来泾,绿荫掩映,竹林清秀,瓦影森然,垣墙连绵,陆龟蒙隐居之故里,在质朴的乡情野趣之外,到底多了些桃花源的神秘幽静和子陵滩的典雅圣意。后世黎邑里人在鸭来泾西垒墩筑桥,借陆龟蒙别号天随子定此桥名,除了反映文人之间的才具相惜、名望相重,更多的是表达农家儿女对这位躬耕田畦、乐于农事、撰录中国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的伟大农学家的缅怀和敬仰。乡农跟名士虽谈不上天壤之别,可毕竟有着认知、素养及嗜好等诸多不同,种田人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鸭来泾两岸四乡八落男女老幼,无论劳作休闲,不管居家走亲,鸭来泾上那座桥天天走日日过,自然心系感念,缘于周围农家袁姓居多,沐其恩泽,播其德名,“袁家桥”,大家叫顺了口,久而久之,天随桥的雅称学名反倒渐被淡忘。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家桥断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