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的心理,锋回路转,焦点中级二期,坚持分享第600天,2018.09.05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对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这段话非常有道理,自我结实程度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回应,这是人性使然,并不是所谓的“上等”、“中等”和“下等”所决定的。

比如,小婴儿都是脆弱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积极的回应。也就是,不管小婴儿发出什么信号,养育者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回应,并传递出这个信号——宝宝你太好、太可爱了,你怎么样都可爱。

在良好养育下,通常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小小的自我。这时候的孩子就能承受一些打击了,父母不必全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

等孩子的自我变得更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对他“直指人心”了。

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心理发展历程,所以精神分析治疗乃至其他心理流派的治疗,才有了三个层次:

对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给予支持;

对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

对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匮乏性环境”,逼他更好地认识自己。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家人、朋友,比如:

如果你的自我非常脆弱,很多朋友说,自己的自我稳定性只有1-2分,那么你就可以多去结交温和、善良,喜欢鼓励别人的人。

如果你的自我越来越强,就可以交一些诤友了。

但现实常常相反,自我越是脆弱的朋友,越容易去交那种总是无情攻击自己的人。听了这个,你也可以反思一下,换个结交朋友的思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背后的心理,锋回路转,焦点中级二期,坚持分享第600天,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