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周一早上,书法课,跟老师闲谈,谈到我的补习社目前空间不够用,这时,一起学习的姐姐提一句:老师的工作室二三楼都是空着,你可以考虑一下,物尽其用。老师说:是呀,要是别人我不愿意,但如果是你,可以的。
故事二:周一下午,瑜伽课。下课准备走时碰见一位瑜伽老师。这位老师我很少上她的课,但有几面之缘。老师很热情询问我的情况,主动给予我一些瑜伽训练的建议。最后她问我能不能加下微信,她说她很喜欢我,我对她讲的话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老师什么话?老师说:有一次她在瑜伽馆看书,被我碰见,我主动跟她搭话,还建议她可以买哪些书。
最近,我发现自己遇见的人越来越多是谈得来的人。在与他们交流中,我能从大家身上源源不断获取正能量,也在不同时刻中感受到幸福感。现在,我自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对自我生命幸福感很强的状态。
然而一年前,我的心门是关闭着。那时,我不知如何平衡保有自我的同时,与外界建立连接。我蜷缩在书的知识里,试图找寻生命的答案。
心不唤物,物不至
在稻盛和夫《心法》一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过去,曾有许多人前来诉苦,要求我帮他们出主意。有人还哭诉说:“遇到了那么坏的人。倒了那么大的霉。但仔细追问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此人与他说的坏人半斤八两他对别人也做过类似的坏事。 ”
所以,我这样对他说:“你说什么呢?”你自己不也做了同样的坏事吗?正因为你平时心里净想着坏事,所以才把坏人坏事招了过来。”
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心不唤物,物不至”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人际交往。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以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总是觉得世间险恶,纷纷把心门一关,但我们阻止的不仅仅是会伤害我们的人与事物,也包括那些真善美。当我们过多处于防备转态时,不仅灵魂逐渐沦陷于猜忌、算计中,招致攻于算计之人,自身也难体会到开心与幸福。
不再向外寻因,转而向内自省。下定决心修炼自我灵魂,由内而外,待人时真实展现自我原本模样,我们吸引的便会是与我们同频共振的同道中人。
如果认真磨炼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人的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心法》
守好内心三门
若保持善良,却遇见心术不正的人怎么办?俗话说:害人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点,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持自我真实纯粹同时,不让这份善良反变成他人利用、伤害我们的武器。
《人生算法》这本书提供一个“三门模型”模式,我觉得非常受用。
将一个人的内心开放程度比喻为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最外面的大门就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的门。有的人花园大门敞开,但很难进入房子的大门。这就是社交场所遇到的某个人,表面看,他很热情,但你却很难与之深交。有人的花园大门紧闭,房子大门也不轻易向人敞开,可一旦你穿过外层的两扇门。他恨不得立马把卧室的门也为你敞开。这类人平时很内向,看起来拒人千里之外,但别人稍微对他真诚点儿,他就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而正确做法:看好卧室的门,虚掩房子的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大门。
对此,我的理解是:热情敞开花园大门,即面对他人,我们需走出舒适圈去见更多人,保持真我本性,与他人交流,并在交流中与日后相处中观察对方一言一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都需要在交流中探索世界,了解自我,在能量交换中获得生活的力量。但与人相处,不能交浅言深,特别是在没经过真正是非对错考验,不能单靠对方说得诚恳,看起来老实,就完全信任对方,对对方推心置腹,这容易把自己置于被动。
虚掩房子的大门,即做到“中庸”之道,进退自如。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对那些觉得还不错的人,则邀请进入房子,以待客之道待之,可以聊聊身边事、自己对一些事情见解。若对方不是同道中人,则得把门关好,点到为止,不能再让他进入生活圈,以防日后打破屋内的安宁与平和的生活。
看好卧室的门,即是慎重选择生命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朋友即是我们,另一半影响我们后半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如若没经过现实考验或严格审核,将会使我们生活陷入混乱,甚至深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可着急。能经过时间考验的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的。
硅谷投资人吴军老师曾书中说过他交友待人的方法。他一直秉持要保持善良,真诚待人。他认为:若遇见心术不正的人,因为我们识别后便即立刻止损远离,他们伤害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而若我们遇见同样善良的人,则能收获一份真挚的情谊,受益一生。从这个角度看,保持内心灵魂的的善良,利大于弊,因为这个世界上,好人永远比坏人多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一年去尝试打开自己的心,真诚拥抱这个世界后,我确实在这个过程收获很多,包括一个更加幸福的自己。不再试图改变外在,跟外界较劲,而从内在改变自己,付出行动。因为,当我们改变了,我们世界真的也就改变了。
心不换物,物不至。世界就是我们内在的映象,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