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想边写0-战俘营里把业创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001讲丨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你好,今天是开学第一讲,我来给你讲讲经济学究竟有多大用处。
我们经常听说一种观点:经济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逻辑非常自洽,听上去好像无懈可击,但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毕竟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可咱们中国的市场经济,离完善这两个字,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距离,所以要解释中国的现象,不能用经济学原理,我们得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能解释。

通用原理解释不了,一是有可能是现实确实超出了理论的解释力,二是自己理论水平不到家, 没能获得理论的解释力。就像金庸的武林世界,打不过人家,可能是人家真的是独孤求败,也可能是自己的武功没掌握好。

每当我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就想跟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推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著名,它名字叫做《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 O. W. Camp),这篇文章的作者R. A. Radford 是一位经济学者,在二战时,被当作战俘投到德国人的战俘营里面去了。
二战结束被放出来以后,他就写了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战俘营里面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组织和有趣的事情,读起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战俘营肯定不是什么市场经济,但它里面发生的事情,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律,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差别呢?里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独特呢?

好比数学是基于像1+1=2这样的基础建立的,物理是基于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样的铁一样的事实建立的,经济学是基于人性构建的理论。即使在战俘营这种环境中,经济规律也是起作用的。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人类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能够相对于其它生物进行高效率地交易。理论上,人与人之间什么都能交易,也包括那些非实物,甚至特别抽象的东西。交易的最大益处是,它能令资源有效地流向对人类发挥这份资源最大价值的地方,简单说就是自由交易能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首先,作者说战俘营里面的市场行为,是迅速地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关到战俘营里面的人,他们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但是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仅仅用爱心是不够的,必须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够互相帮助,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够公平地得到他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爱心能帮助人,这没错。但是爱心不能有效评估出资源的需求程度,有可能提供给别人不需要的东西,造成浪费;有可能给特别需要的人的资源不够,造成短缺。如果这两个人能够自由交易,他们各自的资源不平衡问题就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这两个人不认识,他们之间也很难达成交易,所以就需要一些平台企业,比如滴滴打车之类的,互联网就是把本来需要交易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困难降低了,这些交易的达成将产生更多价值,互联网企业也就从这份价值中分到了一杯羹。

我们看看作者的原话:“ 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平淡无奇。他其实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在战俘营里,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励志故事。
有一位随军牧师,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回来以后,他手里就凭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来手里拿的那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一点没少。这位牧师可不是什么骗子,他是一位增加福利、创造幸福的商人,他手里拿着的那一袋食物,就是他创造幸福的证明。

薛老师隐约在提醒我们,商业对于社会的价值。
由于近代我们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过程非常依赖工农阶层,再加上受前苏联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对商人的“资本家”形象总是处在某种想象之中。在过去的市场中也确实存在各种问题,确实出了很多一肚子坏水的“资本家”,也出现了一些不知道是造福人民还是罪孽深重的“资本家”囚犯。
现在,我很希望大家能树立对从商者的客观态度,他们不神秘,他们也有好有坏,他们能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他们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分工中的重要成分,他们也没什么特别的,他们也是普通人。

当然,战俘营里的交易,也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比方说有两种不同的战俘营,一种叫中转营,中转营里面的战俘,都是关3-5天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这样的中转营里面有没有交易呢?也有交易,但是由于战俘只在里面暂时呆着,大家互相不太认识,所以发生的交易比较零星,而且成交价格也比较离散,差距比较大。同样一宗交易,在战俘营里的一头成交价是这样,到另外一头成交价可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外一种营叫固定营。固定营的犯人长期居住在里面,互相认识,交易频繁了,他们就发展起一些交易平台。他们有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而且还会把成交价格写在公告板上。这时候交易价格的差距就会渐渐缩小,基本上,这些交易价格只反映了时间、品质的不同。
而且战俘营里面不仅有商品的交易,还有劳动服务的市场,有人开始给别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方说洗衣服、熨衣服,甚至是画肖像等等。
想想看,我们今天遇到一些贫困地区,说这些贫困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是因为缺乏投资、缺乏资金,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太对。你看集中营里面哪有什么投资,哪有什么资金?但是,只要制度许可,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市场就会发展起来,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非洲的贫困现状告诉我们,给东西不能消灭贫困。我们平时为什么要救急不救穷?因为穷不是靠救的,想不穷,就得融入人类的大分工,从人类的财富中体面地分到自己的一份。因为人类集体智慧创造财富的效率高,从中分得很小一份也比脱离分工获得的要多。

2.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有了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
比方说,在战俘营里面,他们的面包是红十字会提供的,一个礼拜两次,礼拜一和礼拜四早上每人发一份面包。拿了这面包以后,每个人保存着慢慢吃,反正就管三四天。
这时候面包价格有没有变化?肯定有变化!什么时候价格最高?就是发面包之前的那一天晚上,也就是礼拜天、礼拜三的晚上,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面包价格就达到了最高,比平时多一根香烟。这时候如果有人坚持在礼拜天、礼拜三的晚上不吃面包,他就肯定能赚到一根香烟,那天晚上他就一定有香烟抽。

价格由需求决定,需求程度就是稀缺性,这个道理在哪都一样。

3.战俘营里的货币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你会问战俘营里面哪会有什么货币啊?有的。那不是传统的货币,他们用香烟来做货币。
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他们用的是香烟,那是用好烟还是坏烟呢?用坏香烟,他们舍不得用那些机器造的烟来做交易。所以他们把烟拆了,重新包装,里面混上一些头发丝,卷得又比机器做的烟细一点,劣币驱逐良币。当然,如果他们卷的烟太细的话,别人也会拒绝接受。

草根歌手杨春自创作的《钞票》唱到:“是谁发明了钞票,弄得世上乱了套。”钞票看似是众矢之的。其实世界上可以没有钞票,但不会没有硬通货,那样的话,歌词还不好写了呢。
实际上把世上搞乱套的不是钞票,而是根植在基因中的追求生存资源的本能,也就是对利益的追逐,要是没了钞票,反而会有更多的账算不清楚,大概会更乱套。
等价交换是人类分工的必然需求,这是我们的人性决定的。因此,世上必然会出现大家都想要的硬通货(或者说一般等价交换物),而钞票只是将一般等价交换物标准化了,同时改进得更便于使用了。

4.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既然有了货币,那么会不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呢?也有。什么时候发生通货紧缩?每当营房周边发生空袭,炮弹就在营房边上爆炸的时候,人们就变得非常沮丧,觉得差一点就没命了,存那么多香烟干嘛?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们就抽起香烟来了。
他们抽的香烟可是货币,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发现整个营房都出现了通货紧缩,原来能卖的价格,现在到不了那个价格了。
既然有通货紧缩,那么有没有通货膨胀?也有通货膨胀。有一天早上有谣言,传说红十字会要送一批香烟过来,香烟可是货币,送一批香烟过来,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这时候,所有物价都上涨了。一份糖浆,从来没卖过两根香烟,那天早上卖到4根香烟,其他好多商品也都涨价了。但是到了早上10点钟,消息被证实是假的,辟谣了。这时候所有的价格又下跌了。那天以后,糖浆再也没卖过两根香烟以上。回过头来看,经济学家就会说,当时那是泡沫,泡沫已经被吹破了。

大道至简的魅力就在这了,简单的经典理论往往放之四海皆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原因就是,数理化是世界物质的通行规律,只要你活在这个宇宙里,这些道理就是准确的。当然,很多现代人的生活也不必掌握很多数理化了,因为那些需要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大家所面对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更多维层面的问题(比如,社交、时间管理、人生价值、心理问题。。。)。

5.战俘营里的跨境贸易
你肯定想不到的是,在战俘营里面还有跨境贸易。你说战俘营里面怎么可能有跨境贸易,那不是有铁丝网吗?
你想想看,英国人喜欢喝茶,战俘营外面的德国人喜欢喝咖啡,这时候英国人就会把他们分配到的咖啡存起来,偷偷把它运到铁丝网外面去,跨过铁丝网,换外面的茶叶,这叫跨境贸易。

咖啡与茶之间大概会产生汇率吧。

6.战俘营里的户籍制度
更有意思的是,战俘营里面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的,它竟然有户籍制度。在这个战俘营里面,德国人对欧洲人还算是比较友善的,那些来自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南斯拉夫的战俘,他们可以在不同的营房之间走动。德国人最恨英国人和美国人,英国战俘、美国战俘不能到处走动。
这时候,欧洲战俘做生意的机会就更大一点。当然,英国人和美国人如果给点贿赂,也能走动,但毕竟增加了麻烦,增加了障碍。你看,都是不自由的人,但有些人还比别人更不自由。
7.战俘营里的舆论压力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战俘营里除了这些经济组织和交易以外,竟然还有舆论的压力,人们还会议论纷纷。有一些人就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进行交易,交易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交易当中,经常伴随着虚伪、欺诈,结果有人觉得是交易使人变坏。而且很多人也觉得不应该跟德国人进行交易,跟德国人交易是不道德的。
还有人认为,交易的数量太多了。有些人为了抽烟把食物都卖出去了,结果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受到伤害以后需要住院,住院就会消耗更多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可是属于大家的,也就是说,有的人产生了很强的外部负效应。大家觉得应该抑制这种行为,不能让人们随心所欲地进行交易。
还有很多人认为,物价的波动也不对,物价波动幅度太高了,他们应该实施基准指导价。事实上,他们真的有过这种指导价,并且曾经实施过。但是当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以后,这个指导价也守不住了。

我们是社会动物,舆论在哪都是个重要力量。可惜舆论和大众观念像随风摆动的小草,大多数草不一定摆向正确的方向。

8.战俘营中的仇富情绪
当然,他们当中还有很强的仇富情绪。他们对中间商普遍存在敌意,他们认为那些中间商自己不劳动,巧取豪夺。人们特别讨厌那种具有垄断色彩的中间商,比方说有一些中间商懂一种独特的语言叫:乌尔都语。这些会讲乌尔都语的人就能够跟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交易。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种敌意还是深植在大众心里的,后面也许有机会知道,中间商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否则他们是不会赚到钱的。
把事情想成零和博弈还是共赢,是两种思维方式,认为获利是剥夺了别人的利益,就是零和博弈的想法,认为获利是通过创造更多的财富,是共赢的想法。

他们当中保存了很多商业秘密。别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易的,他们也不轻易地告诉别人,就包括这位写文章的作者,他想要去了解,最后也了解不到。大家对这种掌握了不对称信息的中间商,特别记恨,觉得他们压低了收购价,抬高了售出价。其实,每个人都从这些中间商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人对信息的价值还是感到不舒服的,比如,对于房屋中介,实际上买的是他们汇总的房屋信息,他们的跑腿服务只是赠送的,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是认为钱花在他们的跑腿服务上能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一点。

当然,到后来,1945年4月12号这一天,美军的步兵师进驻了战俘营,大家解放了。这时候物资都运进来了,稀缺的情况一下子就缓解了。于是原来精心设计,精心维护的种种经济组织也就瞬间瓦解了。

这说明,一个东西值得交换,就是因为它有稀缺性。在那些没有雾霾的日子里,一般情况下,空气可一文不值。

课堂小结
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现象,跟战俘营外面所发生的现象就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说,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里面的现象的话,它就一定可以解释战俘营外面的经济现象。至于经济学是怎么描述、怎么解释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种种现象的,那就是今年整个专栏,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课后思考
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说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起作用。现在倒过来,请你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次再见。

我随便看了几个同学们的留言作为参考,我认为经济学规律不起作用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有基本人性的人的群体内,经济学规律不起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例如,精神病群体、难以表达人性的人(例如植物人、婴儿),脱离社会独自生产生存的个人等,就不能用经济学规律来解释了。
因为,薛老师在课堂小结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其它结论都是基于者两点推导的,一旦不同时满足这两点,经济学规律就不起作用。

  1. 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这个意思就是需要有能产生正常需求的正常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人。
  2. 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对人的个数有个下限,即两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看边想边写0-战俘营里把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