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阳明篇学习小结(阳明病传变和调性的认识)

【9.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9.1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9.14】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9.15】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9.16】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以上是今天学习的阳明篇的条文,我把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从太阳到阳明的传变,从阳明经病到阳明热证到阳明燥化,阳明还有寒化和湿化的情况。

2、 阳明病发热有两种可能,一是传腑,二是传经。阳明区块的认识,里面是消化轴,中间是肌肉,外面是经络,这三个层级的地方都有可能生阳明病。

3、 阳明经病是从葛根汤证往白虎汤热证的传变,其中中焦热是白虎汤,上焦热是栀子汤,下焦热是猪苓汤,白虎汤的热在阳明经和肌肉区块。再到传腑的燥化,是从调胃承气汤往大承气汤证走的过程。

4、 阳明病的寒化常跟杂病混合一起。

5、 阳明病的湿化,湿寒或者是湿热,会形成黄疸病,所以黄疸病是阳明病湿化的发展方向。牵涉到消化轴的肝胆,属于阳明区块发生的肝胆问题,跟厥阴少阳无关。

6、 黄疸又分为溶血性黄疸和胆管塞住后肝病的黄疸。如果大便不黄就是胆管堵塞引起,如果大便是黄色的,就是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适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胆管阻塞的,可能在阳明篇,也可能在少阳区块,具体辩证。

7、 学习伤寒论,建立“方便法门”意识思维:如阳明的中风和中寒之分;少阳的病位是半表半里;太阳初感的“三纲鼎立说”(桂枝汤治中风,麻黄汤治伤寒,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五苓散是蓄水证,桃核承气汤是蓄血证;甚至六经病的框架都是方便法门,就是帮助我们去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伤寒论,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涵盖一切的情况。

8、 阳明病的治疗上有个调性,就是要等,不能急于用下法,因为到患者的症状可见身体中的病邪并不是都在阳明区块,而是仍散漫在身体的其他区块时,即便用了下法,也没法完全赶走病邪,即并非最佳治疗时期,所以要先等一等,等到全部病邪都归并到消化轴时,再用下法把病邪一口气扯出去,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人已经快烧干了,急于下法的,就要用。

9、 如果患者的表证逐渐消失,脉浮渐渐消失,恶风的感觉慢慢转化成烦、发热的感觉了,那是往调胃承气汤证发展了,就是肠道中的燥屎药开始结了,肠道中的热度开始升高了。

10、 脾胃很寒的人,得了阳明病,会“不能食,小便不利”。

11、 “固瘕”就是一堆稀大便被一坨干大便塞住了,脾湿而大肠燥的状况。这个时候,不能急着用下法去通。

12、 阳明病在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之间,阳明区块的作战能力最强,所以容易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5月19日阳明篇学习小结(阳明病传变和调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