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

看似这么简单的愿望,又貌似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追求到的目标!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这本书也许会给出一些解释。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样子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则会左右另外一些人的生活?

人的天性和后天被教养的方式两者的合力决定了人的性格——自卑还是自信以及其各自的程度。

那些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人往往是自信程度比较低的一群人。正常程度内的低自信(微自卑)并不是病态,只是,对这类人来说,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很难做到。因为不认为自己是“独特的”这一心理机制导致了他们把自己放在很卑微的地位——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关注、被关心、被称赞、甚至被尊重(即使他们心里很渴望被尊重,但往往总是事与愿违);这类“大好人”把别人的感受摆在优先的位置,作为好的倾听者、提供帮助者,唯独轮到自己需要帮助时便说不出口了。

✖️想自己出门去神往的地方旅行几天,可是因为孩子没人照顾、又不想给家人增添“负担”而说不出口,结果愿望只得深埋心底。

✖️明明很喜欢自己的家,却因为另一半想住在较为方便的地方而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的跟着搬家。

✖️喜欢读心理学的书却被说会读成“神经病”,据理力争的话说不出口就只能在家趁TA不在的时候“偷偷”读书。

✖️喜欢跳舞被说没有锻炼效果,应该去跑步

✖️明明是个喜欢安静的内向性格却被评判为“孤僻”,应该多出去和人接触。

有时候,这些苦口的良言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人生来性格百态,若都是按照统一的逻辑来生活,岂不再无个性所言?

说到底是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性格不被接受,自信从何而谈?本就不多的自信与独特感自然越来越淡......

读书,尤其是经典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了解自己与身边人的内心及特性放弃对自己的批判,去客观的看待人事物,从而辨识清楚每个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轻易批判他人,不随意贬低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到底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