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

“攻壳”意为“攻击型装甲外壳”,指故事中的思想战车,中文和日文片名道出故事其表,而英文片名“Ghost in the Shell”则揭示故事内核。我们继续上世纪日本三大科幻漫画改编补完计划,到《攻壳机动队》的世界中倾听来自灵魂的低语。

涉及范围

《攻壳机动队》(1995)——押井守

《攻壳机动队2:无罪》(2004)——押井守

《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笑面男》(2005)——神山健治

《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 2nd GIG:个别的十一人》(2006)——神山健治

《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 Solid State Society》(2006)——神山健治

《攻壳机动队》(2017)——鲁伯特·桑德斯

《攻壳机动队》(1995)开场素子跳楼

未来世界,人类高度义体化改造,并嵌入电子脑辅助信息处理。人与机器的界限愈发模糊。意识是否能独立于躯体存在?仅保留意识而全身义体化是否能称之为人?人类的生命价值是否优先于仿生人?不同角色面对灵魂与躯壳间的挣扎,让我们又回到意识与存在的基本问题上。这便是押井守导演的“攻壳”,侧重探讨哲学。

1995年的第一部赛璐璐手绘动画开启了“攻壳IP”的影视化道路。由于其出现在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继承前人的基础视觉元素的同时,其内涵又启发后人的创作,被后世誉为“上承《银翼杀手》,下启《黑客帝国》”的赛博朋克里程碑式作品。

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_第1张图片
《攻壳机动队2:无罪》(2004)

押井守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第二部作品中发挥到极致,以“电子脑从云端搜索资料辅助语言表达”的设定给自己台阶下,使用大段枯燥对白,且不断引经据典,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使得《无罪》的评价两极化,有人认为其空洞乏味、装深沉;也有影迷感到看不懂,但就是“太强了”,让人着迷于钻研导演的“谜语”。这些都未影响2004年的《无罪》成为戛纳电影节首部提名最佳影片的动画片,押井守勇敢而固执的将动画片的深度直接推进到文学作品层次。

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_第2张图片

神山健治的《攻壳》则有着明显不同,更像我们熟悉的警匪、政斗、或者谍战片,使得观众更有熟悉感。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变得简单无趣,每部作品都是多个案件由线索串联在一起,信息量是相当之丰富的。对信息在网络中便捷传播,促使个体间涌现出群体行为的探讨;对难民、老龄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探讨使其依然保有深度。以大众尚能接受的“壳”去传达“攻壳之魂”,这或许就是其评分超越押井守前作的原因。

黄濑和哉的ARISE系列由于普遍评价不高,所以忽略没看,也是完全不同的创作尝试。

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_第3张图片
2017年好莱坞真人版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草雉素子

2017年鲁伯特·桑德斯执导的真人版,基本是对该系列历史作品经典场景的大杂烩再现,实则是披着原IP外衣的典型美式反压迫、求自由、寻真我简易小故事。本应有最大受众范围的好莱坞真人电影,配上极佳的视觉效果、通俗易懂的故事,却没能获得市场的好评,因为它丢失作品的“魂”而只剩下“壳”。现在的科幻观众也都是“久经沙场”了,什么场面没见过(战术后仰,哈),没那么好糊弄的。

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_第4张图片
《攻壳机动队》(1995)结尾大战思想战车

《攻壳机动队》系列影视作品可以说有着同类科幻作品中最强的多样性。漫画原作侧重破案和科技,时不时还穿插轻松幽默,而影视改编则在共同基本设定之上,由每位导演给出自己完全不同的解读,故事互相平行、互不连贯。这非但没有影响系列的传播,反而避免"狗尾续貂",没有让前作限制后人新的尝试。

这些作品中通常没有对一些基本科幻设定做过多解释,不过由于其伟大预见性,当年很多科幻元素在今天正逐渐变为现实。例如智能手机、穿戴式设备、外骨骼、AI等或多或少能在影片中找到影子。这使得20年过去后理解影片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证明其设定的合理性。而粉丝对其它未明确的背景、细节的挖掘,则进一步丰富“攻壳宇宙”的多样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台词的复杂性,好的翻译和注释对于理解剧情真的非常重要。不幸的是,如今网上常见版本的翻译都不怎么样,B站上爱好者自行优化制作的好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自灵魂的低语——简评《攻壳机动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