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理解的战术指的是我们做一件事的方法。而战略指的是我们做事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底层逻辑。我们可以换很多看似花哨的各种各样的战术,但最后人和人拼到底,赢的是战略。那些看起来很努力但最后没有结果的人(包括我自己),往往是在战术上勤奋,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战略上的升级。

今天分享的是我读了笔记侠的文章《4种思维方式,帮你打破平庸,活得日新月异》之后的思考。

01规划思维

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只有花心思去规划,才能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

全年规划:每年我们都有一些想要实现的小目标。我的方法是列一个清单或者制作一个梦想板。我的目标力和执行力都很差,一点也不勤奋,但是每年的年度目标大概也能实现50%-60%。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失望,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不总还是能完成到几项吗?如果没有年度规划,我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会慌慌的。全年规划总能给我一些指引和方向。

每日规划:每天的时间也需要很好的规划。早上列出自己当天最重要的三件青蛙,然后从最大最丑的那只开始吃吧!这一条我一直在练习,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碰到很多挑战。比如你刚打算吃青蛙,订好了番茄钟,就有同事打电话来,一说就是半小时。再比如有时候老板临时需要一些材料和数据,基本上半天时间就嗖的过去了,而自己想做的正事一件也没有完成!刚开始我总会失望和沮丧,后来我慢慢学会一件事:拒绝。该拒绝的会议和电话就一口拒绝;不着急反馈的临时加塞工作就先写到清单上另外安排时间做;同事等着解答的问题适当授权给别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专注在推进每天的青蛙上。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每天往前推进一点点。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每日规划,我一天都会在处理邮件和接听电话中度过!

02借力思维

自然界有一个共生效应:单科植物往往长势不旺,但植物一起生长时,却生机盎然。因为它们能向对方借力,互相扶持枝叶,彼此挽结根系,当然能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我觉得这一条有点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合作共赢。这方面我做得很差。不管做什么事情基本都是靠一己之力,很少想到借力。比如读书这件事,我就一直是自己摸索,也没想过专门去参加一些社群去借力。最近做的两件事刚好开始用到借力思维,那就是加入一书一课和剽悍行动营。一书一课让我思考为什么大家读的是同一本书,但理解的深浅度相差如此巨大?剽悍行动营让我收获一群共生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前行,组队作战。

在这一块老公做的比我好,他总会巧妙地利用公司的平台和活动,为自己为团队为客户增加价值。反思是以后我们要好好想想在脱口秀演出这块怎么去借力?

03复盘思维

这一条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公司的原因,复盘几乎是每次做完项目必做的环节。很多时候,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深陷其中很难发现问题,当项目结束复盘的时候,跳出来站在局外人的视角从头到尾回顾一遍项目过程,反而对项目优缺点一目了然。但是复盘做的再多,最后还是需要落地到后续具体的行动改进清单上。不然往往复盘过后大家热烈讨论,结束后一拍而散,没有下文了。

很多东西学来学去都是相通的。我的时间管理启蒙老师永锡老师每次上课,强调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比如用晨间日记来做每日检视,每周五下午做周检视等等。检视本质上跟复盘不是完全相通吗?生活和工作一样,也需要定期复盘。


04主动思维

明朝的《辍耕录》描述了人的工作状态:“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这个比喻也太精妙了!

想想看在工作中,推一下动一下的人是不是跟算珠一样?从后推往前拽都不动的人是不是像佛像头顶的宝珠?这句话让我想起稻盛和夫把人分为三类:自燃型,点燃型,阻燃型。算盘珠有点像点燃型的人(但点燃型的人比算盘珠还是强一些的),佛顶珠是不是对应了阻燃型的人?这种人是不是干脆放弃他们算了?你把自己累死他们也不会往前走。

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那个部门里主动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

如果说工作还有老板在后面拿着鞭子推动我们往前走的话,人生呢?你就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要做算盘珠还是佛顶珠?天呐,最好都不要,我自己往前滚!

总结

今天这篇文章总的看下来,感觉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主动思维,应该从不同的地方有听到或看到过100遍了吧?规划思维和复盘思维也是,我所在的公司文化里就有“想清楚再承诺,承诺就要做到,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说的就是提前规划和复盘思维。

那为啥我们还是这么平庸没有活出日新月异呢?不是我们知道的不够多,而是:

不去做,然并卵。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