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绰号

今早无意间看见一则消息,是去年11月份的事,说广东省和天津市均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譬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办法》,把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的行为,定为校园欺凌,通过法治手段治理。

好新鲜呀。想当年,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谁还没有几个绰号。绰号是我们广大小朋友的基础配置。没有绰号只能说明几个问题,你不合群,你高冷,你很无趣,你没人缘儿……总之,你很不亲民!现在起绰号还要法律去规制,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内心都脆弱成什么样了啊。

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打打闹闹的嬉嚷,就像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细菌环境一样。虽然偶尔会因为细菌感染而生病,但每次痊愈,就会让自身免疫系统得到巩固,变得更强大。人的生长,其实就是与细菌共生的过程,如果完全与菌群隔绝,必然难以存活。同理,小朋友的内心成长,离不开同伴们的各种“骚扰”,只要没有安全问题,尽管让他们去撒欢儿。今天你骂我“龅牙”,明天我想个更狠的词给你扣上,就完事了呀。无论如何也没必要上升法律规范的程度。

先别着急喷我。给你讲个我的真实案例。我的小学同桌,是第一个送我绰号的人,从他那起,绰号就再没有离开过我,他们变着花样的陪伴我。当然,能称上绰号,必然带有夸大缺点,攻击弱点等特征,比如“卷毛羊”“梅超疯”等等,严重时,连父母亲的名字都未能幸免。可那又怎样?我都一一怼回去了呀,我还击的比对方更损。然后,我们愤怒的不理对方,再然后,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个游戏,立马重归于好了呀。通过送和被送绰号,我对不完美有了成熟的认识。原来每个人都有缺点,自己的缺点又何必介怀呢?而且,通过经历与小朋友生气与和好的过程,我们学会了与人相处的很多技巧,这难道不是天然的人际关系大学堂吗?我坚信,很多小朋友的内心也许就是这么强大起来的。幼年时的自然经历,一定会是成年后各方面关系处理能力的有机土壤。

动物世界里,幼狮们整天在一起追打,互相抓挠,锻炼的不正是生存技能吗?如果怕被同类伤害,都把小狮子们保护起来,那恐怕,长大后的狮子,见了一只羚羊都得被追着跑。人类天性中也有攻击的本能,连一个绰号都经受不起的人,还能承受得了什么?

当然,真正的校园霸凌必须要受到管制,诉诸于法律也一点不过分,一为管教熊孩子,二为教育熊家长,三为保护受害者。但把侮辱性的绰号,也列入其中,个人认为属于小题大做。缝一条麻袋,非要使上绣花的针,多费人!

其实,对未成年人过度的保护,背后隐藏的是家长们的焦虑与不自信。动不动就想用制度和法律建立围墙,把孩子保护起来。当我们把孩子围在自认为安全的防护栏里时,同时隔绝的,还有孩子与同伴们的人际关系。一个过度文明的环境,必然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要想让孩子不活成一座孤岛,就得让他经历一些烟熏火燎。

回到开头的那个《方案》,总感觉读起来都怪怪的,孩子之间的恶作剧,居然要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就如同规定一只猴子,在爬上爬下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荒诞而矫情。更可笑的是,很多人在评论中,煞有介事的谈到这个方案落地时,可能会遇到的阻力,和校方、家长以及有关部门,应该做出的努力。好么,这个国家的人们得是有多闲!

现在普遍的价值观认为,孩子无小事。但如果孩子的每件事都当成大事,家长们将来恐怕就真要摊上大事了,孩子也许会逐渐成长为一个脆弱的巨婴,无任何抵御能力,哪怕那困难,仅仅源于自己。

细想一下,现在很多人的焦虑和压力,都与小题大做,粗活细干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不断要求精细,凡事要求规范,毛事也要拿出《方案》,出台《办法》,把很多没必要精雕细琢的事,铺开来细纠,其实很反人性,反哲学。你能想像一个时刻被千头万绪的条条框框塞满大脑的人,是什么状态吗?事无巨细,真的会疯。而且,哲学上也就没必要有重点论,相对论,因为都是重点,都马虎不得呀。

最后人类的下场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大量冗余的工作,白白耗费着人们的精力,使其应接不暇,具体到价值体现,恐怕就是,我们活的井然有序,但活的如同机器。

再恐怕,人们最终需要出台这样一个《办法》,叫《关于人类情绪失控,抑郁烦闷,心理疾病多发……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此应对这一辈子的生死疲劳。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