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种怎样的体验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一位同学在面临着晚交作业就会扣分,而依然无动于衷地不能提高行动效率,最终导致晚交作业。在这件事情中,晚交作业的后果是已知的,并且显然对自身有害,那么为什么个体依旧会做出这些伤害自己的行为呢?究竟是一种什么作死的心态呢?
这听起来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朝向毁灭与破坏的死本能,但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自觉中或者甚至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个体也要做出一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行为的现象。比如,在强烈的罪恶感的情况下通过伤害自己希望获得原谅,或者物质滥用如酗酒吸烟成瘾者在明知其有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依旧控制不住地继续,以及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意或无意地设置障碍的自我阻抑行为等。
[if !supportLists]2. [endif]自我挫败行为的本质
这些都属于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是指有意地对自我及自我的目标有明确或可能的负面影响的行为。定义中强调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作用,鲍迈斯特(Baumeister)等人回顾了以往有关自我挫败行为的研究文献,提出依据意向性的不同程度而分出的三种类型的自我挫败行为:伤害被预见且被期望,即最原始的自我挫败行为。伤害被预见但不被期望,在两个不相容的目标中权衡选择牺牲一个目标受到伤害而获得另外一个目标的利益。伤害不被预见且不被期望,个体并不想受到伤害但却因判断错误等而选择了适得其反的方法。
[if !supportLists]3. [endif]有意伤害自己
这种预见有伤害并且也期望着伤害的自我挫败行为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并且在消极情绪如罪恶内疚、焦虑感或者较高的自我意识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此时个体可能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逃避被自己厌恶的自己。
“尽管如此,我视这些折磨几近一种享受,好长一段时间,我冷漠而盲目地踽踽独行;我的心沉默、怯懦地退缩在角落;种种恐惧、可憎的感觉反倒安慰了我……但是,我深深感到悲哀,我生活在毁灭性的放纵当中。”
这样的说法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在非临床群体中,研究发现低自尊的群体在成功之后而不是失败后,会有更低的追求任务的动机,推测可能是为了不愿意在其他测试中威胁到已有的成功反馈,或者相比于培养优点更倾向于弥补缺点。但这些情况并不能支持原先所定义的个体有意渴求伤害,也没有发现通过故意地表现更差试图失败来继续维持对自己的较低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未来将要受苦的期望被确定后,此时个体选择去受苦受伤害的可能性反而会更高,作为一种应对受苦期望的方式,或者坚信世界公正而认为此时受苦可以减少将来的受苦。但这些都并不支持定义中行为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伤害自己。
[if !supportLists]4. [endif]左右权衡
除了故意伤害自己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同时存在两个不相容的目标,个体选择牺牲一个而追求另一个目标,此时为了得到该利益的代价就是伤害自己。在自我阻抑行为中,个体牺牲掉成功的可能性来换取一些自我认知上的利益,如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一些障碍,虽然这些障碍可能正是自己设置的。自己损害自己成功可能性的自我阻抑行为,常出现在个体本身预期到将要失败却又面临严重的他人对自己成功的期望和评价威胁时,此时个体用自我阻抑来应付。
在这种权衡式的自我挫败行为中,通常个体选择牺牲的目标是延迟的在未来的或者并不确定的,而想要追求的目标通常是当下短时期内的目标。这种付出长期的代价来获取即时利益的自我挫败行为,比如物质滥用,这些个体在使用某些物质的过程中能即时地感受到愉悦感,能够降低自我意识,暂时忘掉一些烦恼,尽管从长期来看自身会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或是身体疾病或是社会功能的损坏。这种将来某个目标在当下被感知到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降低的现象被称作时间贴现,通过fMRI技术发现即时或延迟奖励下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机制,当被试选择更长期的选项时,大脑额叶和顶叶的活动会相对更大。
[if !supportLists]5. [endif]究竟该怎么做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从事着一些不利于或者损害自身的行为时,可以考虑一下自己为何做出这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及通过这些代价所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是维持自己的自尊免于威胁,还是压力过大以至于造成短时内个体无法面对的厌恶感等情绪,都会促使个体只能选择当下短时的释然而忽略了长期的可能有害后果。
选自《我还能变好吗: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