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礼物

——1——

“宝贝儿,儿童节快到了,你想要什么礼物?”

“我想要一个手机。”

“你年纪还小,老玩手机对视力不好,而且影响学习,换个别的吧。”

“我想要一套芭比娃娃。”

“你都多大了,还玩娃娃,我们换个别的,好吗?”

“我要一套《植物大战僵尸》漫画书。”

“你怎么能看这些垃圾漫画书呢?说你多少次了,要看有意义的书,买一套儿童文学名著,怎么样?””

“随便吧。”

“你这个孩子,儿童节礼物怎么能随便呢,好好想想啊……”

“……”

每当儿童节前夕,类似的对话可能会在很多家庭上演。

——2——

心理咨询室,经常会有年轻的来访者,因为择业、择偶的困扰前来求助。

“老师,你说我是该继续考研呢,还是直接去工作?”

“老师,现在有一家大型国企,还有一家知名的民营文化公司,都给我offer,你说我该选哪一个?”

咨询师一般会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问:“你真正喜欢做什么?”

来访者一脸茫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好像没喜欢的工作。”

咨询师:“你有什么梦想,内心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来访者:“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不上班,躺在床上,追追剧,刷刷圈……”

这些的年轻人,本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应该对生命、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不懈探索,此时却一脸落寞,毫无生气。

他们曾经的梦想好像都遗忘了,丢失了。这究竟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从前文关于儿童节礼物的对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3——

现在,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花费金钱给孩子买礼物,抽出时间陪孩子游玩。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买礼物,怎么陪游玩。

记得儿子4岁时,我带他去上海迪士尼乐园。他非常喜欢玩旋转木马。因为游客很多,玩一次要排队等候40分钟。我们玩完一次,他还要玩。好,孩子喜欢玩嘛,那就排队再玩。

玩完第二次,他还要玩。好,孩子开心就好,我压抑着不满和急躁,陪他排队继续玩。

玩完第三次,他还要玩。我顿时很崩溃,心想:大哥,我们花了几百块钱的门票,进来两个多少小时,就玩了旋转木马一个项目,够可以的了吧,你居然还要玩。

于是,我尝试各种利诱温柔的手段,劝说他玩别的项目,毫无效果。那就简单粗暴,不顾他哭闹,直接抱走。后来,用了很长时间,他的情绪才平复下来。

无论如何,当时我自认为,这件事处理的可圈可点。你看,我是那么有耐心和爱心。最后,只是为了让他体验更多的项目,不得不采取强迫的手段。

可现在想想,我那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最佳体验吗?

儿子现在已经8岁,这件事情,他已经完全不记得啦。但是当时伤心、愤怒、无助的感受和体验,一定会在他内心深处留下痕迹。

让孩子玩更多的项目,到底是谁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往往按照书本上的方法管教孩子,而忽视他们真正的需要,甚至无视或者贬低他表达自己的需要。

婴儿期,他们可能喜欢吮吸自己的手,感到满足而有成就感,而家长们却不停拉出他们的手。

幼儿期,他们可能更喜欢在景点外面的台阶上爬来爬去,而家长们却不断催促他们逛景点,拍照片。

儿童期,他们可能更喜欢把家里的电器拆的七零八散,而家长们却呵斥他们搞破坏。

就这样,孩子的自主找乐、主动探索、积极动手的兴趣,被不断干扰和打压,逐渐成为一个“听话”或者“叛逆”的孩子。

——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人在婴幼儿时期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们知道,3-6岁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常常问问这,动动那。 这时候,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嘲笑或忽视。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主动性,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合理需要,过多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诉求是不好的, 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愚蠢的,自己在家长面前是讨厌的,进而产生内疚感与自卑心理。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界定孩子的需求合不合理?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界定标准是正确的。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表示,父亲的教育方式给她的性格造成了负面影响。她小时候,父亲不要她照镜子,也不让妈妈给她买新衣服,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尽管在别人眼中董卿已经做得很好,很成功,可是她还是觉得做的不够好,时常会感到自卑。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非常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以至于跟到剧组去做饭,让39岁的单身儿子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朱雨辰曾试图逃离妈妈的“爱”的控制,也想反抗而不敢反抗。尽管内心承受很大压力,但他害怕辜负妈妈。

平心而论,这两位家长都非常非常的爱孩子。爱孩子的方式,当然是他们自认为的最好的。可是对孩子来说,这究竟是爱,还是伤害?

——5——

从人的天性来看,孩子一开始都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可能会遭到父母的否定或指责。

然后,他开始学会委婉表达自己的需要,可能会被父母忽视或评判。

后来,他不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当然也不再被父母所知道。

因为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渐渐忘记自己的需要,最终不再知道内心真正喜欢什么。

所以,当今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佛系“青年,貌似无欲无求。实际上,这个”佛系“不是佛法所说的”无我“,而是内心遭受创伤后的”忘我“,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

糟糕的是,有些人把自己弄丢的太久了,当想把它找回来时,却发现已经忘记它的模样。

或者,需要在余生几十年里,一直追问“我是谁”,不停寻找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6——

这些把自己弄丢的人,不少也成为了家长。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当然也无从明白孩子真正的需要。

他们可能已经想不起来,

上一次专门给自己买一块蛋糕,安静的坐在咖啡厅里独自享用,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心血来潮,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主动学一个新技能,或者培养一个新爱好,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不带孩子,和爱人选择一家高雅的餐厅共进烛光晚餐,是什么时候?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会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即便这一天好像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对一切都缺乏兴趣和好奇,除了上班、带娃等不得不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是能不做就不做。内心又会感到很空虚。

那么,如何找回自己的生命力?活出真正的自己?

答案可能真的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就是上天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陪着孩子共同成长——帮助孩子活出自己,可以促进我们找到自己;我们先活出自己,孩子也会活出自己。

首先,理解、关注、尊重孩子的需要。

孩子真正需要礼物的实质是,

关注——全身心的关注。

陪伴——高质量的陪伴。

爱——无条件的爱。

这看起来有些难,但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而更多时候,孩子需要只是家长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赞扬,甚至一个点头。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会正视而满足孩子们这些需要,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