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选择

这个年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软件总是想法设法跳出一个弹窗,所搜引擎总显示各种渲染夸张的标题……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注意力。之前看盗梦空间,就是进入人的潜意识,植入信息。我们电梯里出现的各种广告牌,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直觉得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更容易做出明智的选择,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会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培训,每年长长的书单,读书会……问题是,这么多信息的获取和学习,到底给我增加了决策的方便,增长了处事的智慧么?

如果没有,那么在信息的输入端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还是实践力的问题?

首先谈的是输入端的问题。

信息可以是知识,知识可以是力量,但不一定是正面的力量。如果没有审慎选择输入端的质量,输出的也只能是残次品了。原料问题。

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音的年代,好处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分享,负面效应是,周围充斥了很多垃圾信息。我们一天上网看的内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信息。不妨可以想想去年看的内容,有多少还有印象,有多少对工作生活有帮助?哪怕是精选的官微订阅号,也难逃如此。但也不是说再也不看了,只是在心里可以看明白这件事本身到底有多少分量,才能在信息焦虑中淡然自处,游刃有余。

古人一直讲究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于立言的追求,人类从来没有止息过,而且是“不朽”的追求。如此高含金量的事情,如今已经是无门槛了。所以开卷有益,这件事情在现代并不适用。

选择读什么信息,读什么人写的内容至关重要。因为,我的思想在靠近作者的思想。常常读一个偏激又善于言辞的人,可能会影响自己成为一个意见多多,建议寥寥的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种看法,但是这种看法是否真正带来积极正面的力量,是值得慎思、明辨的。

是否有一些筛选标准?(这里说的筛选标准主要是针对自己投入时间很大的一些学习而言)。

(一)选品性好的作者。

首先仍然是关注作者。一个品行正的人,写的内容把人带歪的概率要小。相反,游戏于社会,对家庭不太负责的人,鼓吹的内容也就算了吧。尤其是人文科学类。理由,一个能够齐家的人,都还是有点修为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仅中国,自由开放如美国选总统,选民一定会非常关注总统的家庭经营情况,绝对重要的加分项。

这也是古人推崇读圣贤书的原因。人生的根基就打正了,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守得住做人的底线,不一定成为英雄豪杰,至少不会让自己走上不归路。读一些经典,比如《大学》,就会觉得正气会提起来,心胸会豁达,见解会更深邃。这里插播一个小故事。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有一首曲子非常好听,但孔子不知道其名字。学了十天之后,已经非常熟练了,但还是反复弹奏。这让师襄子很不解,因为学琴的人大部分一首曲子还没弹熟就想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虽然这首曲子已经很熟,但是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见孔子已经掌握弹奏技巧了,就建议孔子学一首新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领会其志趣神韵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希望从这首曲子中体会作者的为人。

终于有一天,孔子在弹奏入神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形象:皮肤很黑,身体魁梧,胸襟广阔,高瞻远瞩,拥有天下四方。孔子直觉到,这个人就是周文王。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襄子,师襄子离开坐席两手抚胸为礼,对孔子说:“您真是圣人啊,这首传世琴曲就是《文王操》。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象会传神在他的作品里,不管是文字还是声音的形态,我也许不容易静下心来感知到,但是这种影响力的确存在,不可不慎。对于各种网络作品,尤其慎重。

说到圣贤,这二字在忙碌的生活里,几乎被淡忘了,路过了,怀疑了,甚至觉得那是说教之辞。只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究物质化,在心性的培养上陌生了。一个常识的判断,华夏文化从过去到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智商一定没有突变,那么机智的中国人,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所传承的中国文化,就如此的不堪研究琢磨么,“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看看王阳明,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就知道这是不符合常规的。也许,只是我们学不懂了,因为心法的传承在历史中一些特殊的进程中断了。

对于专业的书籍,例如自然科学,是否不需要对这点做太多的观察呢?如果追求的是专业,这个人对自己行业的态度和方法论值得关注。比如一些所谓的论文,可信度有多高,样本范围有多广,这些都和治学态度和方法息息相关。一个穷尽一生淡泊名利追求在某个学问上有所造诣著作等身,和一个侃侃而谈出现在电视上频频指点江山的,到底专业上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分判维度。

(二)选公认成就高的作者

所谓成就高,不仅是理论完善,而且完成从理论到实践闭环的。他所说的那套,逻辑上没有错漏,同时,他所做的就是他说的。符合这个标准鉴别的其实不多。论语中讲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自己去做,检验过了,才会这么说。现在,很多文章都从转载,黏贴,复制中来。所以,也会出现各种砖家被打脸的情况,那些迫不及待要讲的惊世骇俗的理论,姑且听之。要投入多少时间,自己随缘吧。

(三)选经过时间检验的作者

经过前面两点,到这点,其实是很少了。不说别人,看自己吧。很多事情的观点,就比去年很多不同。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留下来的精华,不要错过了。太稀少了!基本是可以怀揣在包包里,每次读,每次收获会有所不同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