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二篇记上

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总想进步,总想改良,但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有增加财产之必要,这手段最通俗最明显,但增加财产的最明白的方法,就是在常年的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贮蓄起来。

大概从人类开始有私产,其差异就相伴而生了吧。最初的时候可能是占有更多的食物或者获取更多食物的能力,于是有地位,可以支配或带领其他人做一些事情。后来有了货币来衡量,一直演化到今天,财富的差异是巨大的。

我们的财富中,可以转化带来利润的,我们叫资本。纯用来满足我们需求的,花掉就没有了的,叫支费(这是意译了亚当·斯密的叫法,我们拿过来用)。支费和资本都包括货币和其他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囤积的食品日用品衣服等等,我们也归在支费里。资本又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道理是很简单的,求生存的阶段,我们所付出所得都是为了生存,活下去,没有什么剩余和积累,也就不会去考虑资本和利润的问题。等我们慢慢开始有了一些结余,这个问题才慢慢进入我们的视线,因为资本就是逐利的嘛,我们不会让它闲下来的。

开头所引用的那一段话就是说明了最一开始积累的关键。必须突破从0到1的这个过程,然后从1到100才会相对顺畅一些。当然这个从0到1,也不是说就是一块,100块,就像银行理财都有一个五万的门槛,这也是一个门槛。我们这里先不深究。

说回资本,资本的目的是获利。怎么获利呢,一种方式是低买高卖赚差价,不管你买卖的是什么,不管这东西是谁生产的,总要倒手才能有利润。这种方式就是流动资本的获利方式。还有一种呢,就是比如你有一块地,一些工具,一座房子,你租给别人或者你自己用来生产获利,还在你名下,就可以带来利润,这个是固定资本的获利方式。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要获取利润,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更多的支费,起码不能匮乏。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嘛,更好的生活怎么体现,能享受的东西多而且好嘛。

我们知道工具的制造需要资本,工具使用都会有耗损;土地变成肥田也需要资本投入,土地种久了肥力也会下降,要弥补这些耗损,就需要新资源的不断投入,也就是需要一定流动资本日常维持。我们的花销支费,也需要流动资本来补充。所以支费和固定资本都需要流动资本的不断补充,而流动资本本身从哪里补充呢?

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妈妈。提供了矿物,食物,海产等各种资源,所以说大地是财富的源泉。这样完整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了,我们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地从大地获取各种原材料(流动资本),不断地创造财富。其中一部分拿来养活自身(支费),剩下的制造工具或者投入生产,继续创造更多财富。

书中列出的固定资本有:机械和工具、土地、可获利的建筑物、才能。流动资本有:食物,材料,商品,货币。我们要注意的是才能,学成以后固着在我们身上,也是一种资本。尤其我近来的感受,有些技能越早学会越好,这样可以享受到时间的复利,很可观。比如你会认字以后,每天都在享受带来的便利,会外语会思考等等,都是一样的。流动资本里,食物也算,因为这是活下来的根本呀。

比较特殊的是货币,我们前面说了固定资本的维持需要流动资本,这部分是必须要花的,因为不维持,固定资本越来越“稀薄”,对我们不利。同样的,货币本身也需要投入流动资本来维持,原来的金银,今天的纸币,都有维护成本,这一部分也是纯消耗,不创造实际价值,因为货币存在的意义,就是流通的凭证,要转化为其他资本形式才能实际创造财富。所以固定资本和货币的维持费的节省,对真实财富增加有利。

也就是说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其背后代表的购买力和资源,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所以我们看一国经济看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说看国内货币总值。这个在第一篇有提到,我们要关注购买力这个概念。因为货币所表征的东西我们已经计算了,所以就不用重复计算货币了。

原本货币是金银的时候,都是地里挖出来的,铸币也就是改变形态而已,你没法凭空创造金银。但是有了银行和纸币,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最初的银行据说是15世纪初出现在威尼斯,后来英法荷兰等都有了。我理解银行的模式就是凭借信用进行创造,用利息差和时间差来不断倒手。

最一开始,货币还是金银,银行开出信用券,承诺可以按一定比例兑换金银,这样,如果大家都信任银行的话,一定程度上这种纸质信用券也就等价于金银了。拿着这个信用券,商人可以去组织生产,普通人可以去购买所需,只要不是信任危机了,所有人都跑来要求换回金银,银行只需要储备一部分金银应对日常兑换就可以了。这样,假设银行储备了20单位的金银,发行了100单位的信用券,那么就相当于凭空创造了80单位的货币(这里涉及到了现代银行的机制问题,等我读完《国富论》,再研究一下)。是不是很神奇呢?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任。不信任引起挤兑的话,就算是宇宙大工行也吃不消。当年美元和黄金不再挂钩,怕也是有各国挤兑的原因吧。这种信用创造让我想到一些传销和P2P自己的资金池,只要链条不断,就玩得开。当然我不是类比银行也是这样,不要想多了。

纸币创造以后是很便利的,因为大家发现,我只要带着这些纸,就可以换回我想要的,那谁还要费劲带沉甸甸的金银呢。慢慢地就会推广开,再也阻止不了了。尤其后来纸币成了唯一货币,发行权收归政府,央行和商业银行一个体系,就是现代复杂的体系了。具体的发行方式和机理,我也不清楚,这里我们不深究。

纸币创造以前,商人想生产和投资,就要储备足够的金银以购买其他物资。现在有了纸币,商人可以先找银行借来纸币,去生产去投资,然后纸币归还银行,再补点利息。纸币起到了一个什么效果呢,激活了原本沉睡的资本。因为纸币补足了唤醒这些资本缺少的金银。这些沉睡的资本,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东西。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限度问题,纸币能无限的发行吗,当然不,最多也不能超过其他类型资本的量。否则,没有对应资本,也不能实际带来价值,反而会稀释已有货币的价值,损耗大家的信任。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是远远少于资本的价值的。也很好理解,因为固定资本不参与流通呀,而且货币转手很快,多次资本的流动可能由同一些货币完成。继续说下去就越扯越远了,M0,M1,M2等都能扯出来,就此打住。总之就是纸币便利了流通,降低了维持货币的费用,对社会有利。但是现代也形成了复杂的发行体系和数量多少的复杂的调控体系。核心就是怎么让货币和资本对应起来。

第二篇的内容比第一篇少多了,但是比较系统,就是围绕资本。这可是一个大话题。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发现远远没有写完,下一篇继续吧。最后附上第一篇和著名的《铅笔的故事》链接,可以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富论》第二篇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