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宝莱坞和横店的差距

      近来一部电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是宝莱坞的新片《调音师》。说起这部片子,不得不提它的前身,曾荣获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的同名微电影。

      如果一定将二者相比较的话,我想我还是更加欣赏后者。在微电影的构架里,14分钟的剧情紧凑,可谓是跌宕起伏。前半段将调音师工作的前因后果通过细节展现给了观众,首先这个故事就十分的出彩,而高潮最后留给了剧末的黑幕,随着啪的一声全剧戛然而止。开放式的结局令人浮想联翩,调音师究竟死没死,老妇人究竟有没有发现是调音师装瞎的?短篇既给了观众留白的想象空间,又将短片的叙述结构升华到另一个档次,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也因为是微电影的关系,人物的塑造上并未赋予太多鲜明的性格,这也是常理之中。

《调音师》——宝莱坞和横店的差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当《调音师》从小屏幕转变到大屏幕时,对于短篇优劣的定义就不能照搬了。不得不说电影依旧保持了剧情的紧凑,一下子就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处处伏笔,让人一直在“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中沉浸,这一点很了不起,原是中国电影业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相较于短篇,电影安排了更多的主线与人物,但就于人类性格而言,诸如反派的警察以及遗孀,他们的性格更趋向于恶,在电影中他们丝毫没有善的表现,其实这也是人格塑造上的不完美。

      但矛盾最多的其实是调音师这个主角,在我眼中他的性格趋近于矛盾,或者说无法理解。诸如,调音师开头装瞎的片段,电影并没有说是为什么,只用艺术家粗略的敷衍我,而在短篇中我们却能清楚的知道调音师装瞎的理由,当结局时,男主一棍扫开地上的易拉罐确实很转折,深刻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但回过头来仔细一想,男主时隔两年后的装瞎又是为了什么?毫无理由,又是为了艺术吗?是否让人认为是为了转折而转折,却没有考虑到全剧人物的连贯性。另外就是男主时而天真时而又老谋深算的举动。        天真处;男主为遗孀松开蒙在眼睛上的纱布,并且在遗孀胡乱指挥,并且为自己而发出那么大声响时丝毫没有产生怀疑之心(另一点就是遗孀送男主食物时男主丝毫不怀疑就吃了下去)。老谋处;男主在面对遗孀以及警察的试探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丝毫没漏出马脚,换做是常人这完全不可能。

《调音师》——宝莱坞和横店的差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只是作为观众所看出的电影里较为明显的毛病,想必作为专业的那些影评人应该会发现片中更多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因而要说这部片子实打实的perfect,确实也有些名不副实,但我认为电影《调音师》着实也算得上一部上乘之作,之所以长篇幅的说它的毛病,实在是因为其他方面都做的很好,对于电影里那些专业的转换镜头,泰国特色的歌舞,还有时不时的隐叙,都值得如今的中国传媒行业学习。

      泰国宝莱坞今年来电影质量飞速提高,在我看来思想的深度已经远远超过如今的中国电影水平。泰国电影近年来电影常常从学业,梦想,教育,宗教等日常化方面着笔,有趣却不失尖锐。而中国电影却常年来停留在你情我爱之上,或者说重复翻拍经典,例如说西游记,这可真是位居翻拍之首吧,用一两句格式化的句式来说,“不知道一部西游记养活了多少导演编剧”,“吴承恩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你们快别导了吧!”。

      难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你就只知道一部西游记么?不是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而是中国电影现在已经处于一片商业化的泥沼 。如果继续下去,势必会引起中国电影的衰败,这实在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事。

      另外一说,我国每一年都会频出雷剧,主要是以玄幻,穿越,玛丽苏为主,随意更改历史,配上演员尴尬的演技,拍上一个月,就开始上映,没有创新,缺少思想,甚至衍生出为了惨而卖惨,为了笑而说段子的桥段,在我看来实在是俗的不得了。

      这么说也许各位看客们会觉得我太瞧不起国产电影了。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为了安慰自己而对现今国产缺陷视而不见。看到小小的泰国如今的电影行业越来越注重质量,我不仅仅是羡慕,我也替我的国家而捏了一把汗,但地大物博,我们国家的青年才俊实在是如水流一般,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树立出属于自己的中式电影标杆。

      也许如今的宝莱坞已经拉开了横店一个《调音师》,可压力也会带来动力,我也祝愿我们国家的电影能早日飞黄腾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调音师》——宝莱坞和横店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