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笔者参观过一些雕塑真迹。

比如罗丹的思想者(实物比想象的小很多);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实物比想象的大很多);

卢浮宫中的胜利女神和断臂维纳斯;

罗马城里到处散落的各种遗迹……

最近一次,是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熊秉明雕塑作品。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但是看到《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才知道封面上的那个玩意儿居然也属于雕塑,具体说是动态雕塑。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雕塑居然还分动静?

原谅俺的孤陋寡闻。

之前看到的那些都属于传统雕塑。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地方会看到动态雕塑作品。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2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亚历山大·考尔德

“动态雕塑”,是由美国人亚历山大·考尔德创造出来的。

凭借创作的“动态雕塑”和“静态雕塑”,考尔德成为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享誉全球。

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作品集

《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其实是考尔德的作品集。

只可惜,《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这本书强调“数字”二字,缺少了作品的介绍,仅在封二上有作品表和图片版权信息。

家长带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借助互联网,能更好的理解考尔德的这些作品。

比如这一件: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3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书中20页上的“金鱼缸”,是考尔德的第一件动力雕塑作品,创作于1929年,据称这件作品在动态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品由金属丝制作而成。悬挂着的两条鱼栩栩如生,小朋友一眼就看出来了。

——妈妈妈妈,缸里有鱼。

——有几条呢?

——两条啊,还有一只海马,在边上。

——哦,是的,看起来还真像海马。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4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18页上的“南十字”,创作于1963年。

还有这两件: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5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23页上的“无题”,创作于1942年,尺寸34 x 20.3 x 15cm,属于小型雕塑,由金属片、金属丝和油漆组成。

这种雕塑实际上是一个由各种悬挂的抽象元素所结合而成的动力结构,随着气流的变动,通过不同的形态变幻,将每一个奇妙优雅的瞬间凝固为和谐与平衡的永恒。考尔德也特别擅长创作用钢板铆接而成的大型户外雕塑,全球各大城市的广场和公共空间都可以见到考尔德的户外作品。他的天赋还体现在绘画,制图,印刷,插画,珠宝,挂毯,服装以及芭蕾和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

考尔德大多是运用铁丝、铁叶子,通过焊接的技术来架构一件艺术作品,把组成雕塑的各部件按照需要来涂成不同的颜色,雕塑随着气流的不同来展现本是稳固雕塑存在的不同面貌。如果说气流在考尔德的作品中是“动”的推动力,那么各部件的不同颜色也就成了他作品的动态感。

考尔德的雕塑是独特的,是创新的。只看《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中的图片,觉得抽象,运动感不强。

在网上找到更多考尔德的作品和展览素材,才体会了杜尚所说的“风与树的升华”。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6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那些铁丝连接的金属片,会随着空气流动,轻轻摇曳。

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在不同的光线(灯光、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不同剪影。观众在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考尔德的很多动态雕塑被放大置于室外公共空间,比如下面这些作品: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7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此外,考尔德还设计大量纪念性公共雕塑作品,包括肯尼迪国际机场的“.125”、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螺旋”等知名作品。

置身其中,观众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这是考尔德对雕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探索与思考,是现代艺术与工业化进程的有机结合。

在他之前,没有艺术家用铁丝这种“普通”而工业化的材料来做艺术品,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他也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利用了“空间”这个媒介的,他把你拉近他的作品中,成为一部分,所以他的作品不是关于“物品”,而是有关人与物之间的体验。 ——桑迪•罗威

萨特也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考尔德的雕塑就像大海一样,不断变化,永葆新异

考尔德的活动雕塑,既不完全是有生命的,也不完全是机械的,它持续不断地变化着,然而最终又总是转回到它最初的状态。——萨特

我过了不惑之年才偶然知道动态艺术,而小Y4岁就看到这些抽象,灵动的形状与图像,相信对他的大脑一定产生了刺激。

用铁丝吊起来的孔雀,

用铁丝吊起来的鱼,

用铁丝和金属片做成的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形状……

简约而不简单!

至少,这样的艺术启蒙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的。

见多才能识广,希望小朋友有机会浏览更多的佳作,开阔更美好的未来。

孩子教我解读作品

收到《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孩子就让我给他讲内容。

可是看了一遍,发现不好讲。我都没看明白,如何对四岁的孩子讲述这些艺术作品呢?

前两天我都推辞了,第三天,孩子自己翻看内容,和我一起阅读《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并且给我当起了老师。

别说,这个小老师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8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妈:看这幅图像什么?

娃:像鞋子,但不知道是什么?

妈:妈妈也不知道是什么?

娃:上面有文字,你说出来就知道了。

妈妈开始读文字:

——1个正在坐着的雕塑。有点像鞋子,像不像鲸鱼?

孩子没有回复我。而是指着图片说:上面有六个纽扣,很小的。

——是吗?妈妈都没有看到,在哪里呢?

我对着图像上上下下看了几遍,终于看到了“纽扣”所在的位置。

有时候孩子的观察,要比大人更仔细。因为成人见到的东西太多,思考的东西太多,会忽略一些细节。

也可能因此错过一些美好。

这是孩子教给我的,算是给我的第一个惊喜。

我对孩子的观察力进行表扬:在观察图片方面,妈妈做的不如你,妈妈要向你学习。

孩子很开心,要求在日历表上画上小红花。

孩子继续对着图片说:上面尖尖的地方像金字塔,顶上放了一颗子弹,把三角形炸到天上和地上。

妈:三角形在哪里??

娃:已经在海里了。

妈:但是咱们这个图上一开始就没有三角形啊。

娃:圆子弹把三角形压到底下了。

妈:三角形在哪里呢?妈妈不死心继续问道。

娃:在河里。

妈妈还想继续询问:可是你说这个是鞋子啊,为什么有三角形?又在河里呢?

娃无奈的说:每一种都可以啊,我想翻页了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9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妈:这幅图呢?

娃:山坡上有个很大的狼,留着很长的嘴,有很长的山洞,有三个尾巴。

妈:为什么会有三个尾巴?是三尾狼吗?

娃:嘴有三个,不对,鼻子有三个;不对,眼睛有三个。可是觉得狼踩着毛毛虫,两条毛毛虫撞车了。毛毛虫不见了,变成蝴蝶飞走了,然后变成小狗,现在是狼在小狗的身上。

妈妈把文字读了一遍,问小Y点缀的金属片是指哪一个呢?小Y毫不犹豫指着其中的一块有白色斑点的那一块!

好吧,妈妈一开始都没有发现上面有白点点。

小朋友的观察力确实强。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0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翻到第8页,不等我询问,孩子自己说了:这个是火烈鸟,在草丛里。

妈:为什么是火烈鸟?

娃:它有翅膀,也可以是小鸟,大鸟,或者是老鹰。

这与贝耶勒基金会收藏的纪念碑式作品“The Tree”很像,属于系列作品。

作品结合了平衡及动态,透过三角形直立“主干”及使用一水平“分枝”作为此精巧雕塑的悬臂。

与实物不同的是,书中的作品多了两片飞得高高的铁皮。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1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娃:上面的三个点点像山坡,下面的像鬼!鬼有一只脚。

妈:你又没有见过鬼,怎么说像鬼呢?

娃:我知道鬼,我见过鬼。鬼就是女巫,幽灵。呜呜——

我们从小受的美术教育,标准就是像XX,像不像,画的和老师的一模一样是最好的。

其实,这不是好的美术教育。

好的美术教育,是让孩子有自己的创造力,画出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作品。

同理,在解读其他人的作品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家长不用过于强求,不要强调结果,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吧。

亲子共读的美好模式

从《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这本书开始,因为自己对内容知道的不多,只好让孩子自由发挥。

没想到,这样一种不设限方式,开启了亲子共读的美好模式。

作为家长,我也开始反思之前带孩子阅读学习的模式。

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因为水平差不多,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小心翼翼。家长与孩子在互相学习交流中,共同进步。

有时候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比家长还透彻,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同时,家长对孩子由衷的称赞,使孩子充满了自信,也让孩子对绘本,对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

这样的共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共读方式吧。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2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娃:12345,上山打老虎。

妈:认真一点,数一下,一共有几个金属片?

娃:12345678。。。。14,是14片吗?不是,是13片。

妈:明明就是14片呀。

娃:不,圆点不算是金属片。

妈:那圆点算什么?

娃:排球。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3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像吗?

娃:石头上有一个爸爸的雕像,爸爸拿着笛子在吹,笛子是黄绿色的那一个,黄色的金属片是鼻子。

妈:为什么说像爸爸,一点都不像啊!妈妈不服的问道。

小Y没接揸。我说像就是像啊!

孩子的世界弄不懂。

后来和爸爸共读的时候,有些作品的解读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个作品还是像爸爸。

是像爸爸的发型吗?妈妈陷入了困惑中。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4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妈:1、2、3,这个作品中有三个黄色的金属片。

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孩子读书时。

听到妈妈说三,小Y顺口背了两句儿歌,这是前两天从某App上刚学的。

想起每次让孩子打卡学习,孩子不愿意,墨墨迹迹,这下看到效果了。

妈妈马上对孩子的联想式学习进行了表扬。

本来学的是数字内容,想到了诗词,想到了儿歌。这一点比妈妈强。因为孩子是跳跃思维,比较活跃。

听到妈妈表扬,孩子自己也很高兴。

而妈妈的收获,不止这一点。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5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妈:来来来,看看右边这条鱼,这里有41块形状各异的金属片。你数一下呗,看一看,是不是真的是41块?

娃不配合。

这条鱼眼花缭乱.m4a

00:14.703

来自擦亮星星

妈:你为什么不想数?

娃:数不来,太多了。

好吧,理由成立。我猜测,考尔德大师也不希望观众在欣赏自己作品的时候,只知道数数吧。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_第16张图片
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费顿艺术启蒙认知: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数字》这本书是费顿艺术启蒙认知系列中的第三本,将数字认知和艺术欣赏相结合。

作为读者作为家长的我,阅读这本书的收获,却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以为只是通过大师的作品学习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

感兴趣的家长,快带着孩子一起加入吧。

@擦亮星,爱读书爱旅行爱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为只是看考尔德大师的作品学数字,没想到却开启了宝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