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课不停学”的浪潮激励下,我这个十八线女主播开始被迫营业了。带着几分期待,几分忐忑,开启了我短暂而难忘的直播生涯。
其实在线上教学前,我们也在群里展开过一系列关于网络授课利与弊、复学后要不要回炉的探讨,也对学生学情、学习资源、学习条件是否具备进行了全面分析,但特殊疫情下实在是没有比上网课更好的办法。
既然不能当成一阵风,那我也就只能迎难而上了。于是乎给自己做了一番心理建设:就当“打怪升级,解锁新技能”好了。
我的网课第一关:技术关。
因为假期回老家笔记本没带在身边,所以一开始我就只能选择用手机直播。软件还是熟悉的软件,平常办公一直在用的钉钉,但钉钉的群直播、视频会议却似乎和我不熟。
很快我就有了一个想法:自己建个小群,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浩杰兄顺理成章变成了我做实验的小白鼠。群直播、视频会议、发布打卡、家校本、家校通知……这些即将用到的功能被我挨个试了个遍。
问题随之出现了,手机直播不能投屏课件。(只能我一个人自说自话,学生没有对等的文字信息输入,光盯着我这张脸看这得多尴尬,果断排除。)那手机视频会议呢?可以投屏课件,可以全员静音,可以个别开麦,这算是给了我一些希望。但美中不足的是不能播放音视频,这就意味着一些教学辅助资源没法和学生共享。既然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那就只能先用视频会议试一试了。
接下来就是全身心投入备课模式,查阅资料、做笔记、划重点、写教案、做课件。本以为万事俱备,但在第一次网课的时候竟然还是翻车了。
在我正上得万分激动之时,有同学误按了自己的投屏工具,于是我投屏的课件悄悄退出了,画面里只剩下了对着摄像头手舞足蹈的我。同学们接二连三的友情提示我竟然没能及时看到,讲了半天完全是在自嗨啊!三五分钟后才又重新投屏上了课件的内容。
第二关:设备关。
课后和学生交流,学生反馈说:手机视频会议最大的不便是不能看回放。尤其是有些同学只能用父母的手机,而他们的父母又要去上班,可能他们也想听课但错过了就没法再回看。但是课堂整体效果是很好的。
为了我的直播课开展更加顺利,浩杰兄又果断为我购置了新的笔记本电脑(当然也考虑到我之前的笔记本确实需要退休了。)这次我决定启用联播模式,当然还是浩杰兄继续当我的小白鼠。
第三关:质量关。
当一切的客观因素都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就要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了。
尽管我也上了几次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尽管我也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得到了些许提升,尽管我也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比较高。可是当我第一次在班级的直播回放里点开自己的课,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机会这样认真地回炉审视自己的课堂。
我发现我的课堂是稚嫩的。我的课堂语言还不够专业还不够灵动。
记得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口头禅是“那么”,每说几句话后面都要接一个“那么”,于是就有同学上课专门去数老师一节课总共说多少个“那么”。
可能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对诸如此类的口头语向来都是绕道而行的。可是当我听自己的直播回放时,还是听到了几声刺耳的“好,接下来我来看一看”……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的课堂衔接语是生硬的,单一的,这很破坏课堂的整体性。
去年9月份在自治区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我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示范课。那是一堂行云流水般灵动诗意的语文课,课上站着的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这正好应证了那句:“每一种教法的背后,都有某一种鲜明的生命追求的支撑。”
肖老师的诗意和灵动是我学不来的,肖老师的学识和智慧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希望我的课也能一步步向着灵动、诗意前行。
我发现我的课堂是单薄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总是不能很好地将文言、文学、文化有效的融合起来,习惯性地将文言和文学、文化割裂开来讲。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文化底子薄,研读文本、融会贯通的能力有限,没有细嚼慢赏出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味。这是我需要好好修炼的。
不过对于文言知识的教学,倒是也积累了一点得心应手的方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
学习新知识时尽可能带动学生唤起已知的记忆,比如“高可二黍许”的“可”,可以联系刚刚学过的《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可”,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加深了新课中的印象;再比如“其船背稍夷”的“夷”可以联想成语“化险为夷”去帮助理解;“佛印绝类弥”的“绝”呢?这可以对比《三峡》中“沿溯阻绝”的“绝”、“绝巘多生怪柏”的“绝”、“哀转久绝”的“绝”去理解。
若每次在学习的时候都能有意识地进行前后勾连,我想知识的体系和网络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真正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
我发现我的课堂是粗糙的。我尝试了一些简单的花式互动,比如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对自己的期待用一句正能量的语录写在留言板上,这就像自己和自己的约定一样,也类似于我们之前语文课上的“每日一语”,很有意思;比如“文言文背诵”小接龙,用抢答的方式每人一句往下接;比如“看图来猜文”;比如学《关雎》之前,让学生跟着《经典咏流传》学唱;还有请学生连麦当小老师讲解……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屏幕前的学生动起来,让学习真实发生。
但很遗憾,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我发现活跃粉永远是活跃粉,僵尸粉依旧是僵尸粉。如何让课堂上的僵尸粉逆袭成活跃粉?这大概也是一门学问。让自己的课堂提问更有艺术,让自己的互动更有趣味更有技巧,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去完善的。
可能有一千个上网课的老师,就有一千个关于上网课的故事。我的故事写完了。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那就为迎难而上的老师们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