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7 - 儿科新型医疗机构的价值

前几日,某同事在群众共享了一条关于“中德康桥融资3000万,备战全国社区医疗连锁”的推文。话说医疗是目前资本市场青睐的行业,所以这篇推文很快便吸引数人围观。

文章主要讲述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初诊、基础卫生保健、双向转诊等服务的中德康桥为何获得风投。随着国家医疗相关政策慢慢展开,像中德康桥般新型诊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回归到问题本质,这些新型机构,特别是儿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或许,你会说,医生坚持不乱用药,为父母节省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孩子的痛苦。但,那又怎样?现在大型公立机构医生也会给你避免开多药;或许你会说,医生会跟你把病情的注意事项说得明白而彻底,为父母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但,那又怎样?大型公立机构的专家们也会跟你聊得很细致;或许,你会说,医生们比较务实,不能看的病我们坚决不治,会帮你推荐到其他机构,让病患准确找到治疗机构和窗口。但,那又怎样?大型公立机构分设不同科室,诊疗前科咨询前台。

上述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有点些许勉强,因为前台并非全科医生,他们针对各种病症并非了解,所以他们针对病患建议的科室可能存在误差。而新型诊疗机构的医生们更能针对患者病症提供正确诊疗建议。好,暂且将这条推荐准确科室作为其存在价值之一吧,但似乎仍未触及核心。

什么才是儿科新型诊疗机构存在的价值呢?最近刚发生的一件事情出发我思考。我们刚满7个月的宝宝,一个多月前开始咳嗽。宝宝一个多月时,因咳嗽而迅速转化成肺炎,所以自那以后,只要她一有点风吹草动,全家人都变得神情紧张。这次也不例外,当听到她第一声咳嗽开始,我们便带着她往医院赶。

看中医还是西医呢?几番犹豫后,毅然选择中医,因为之前我的咳嗽就是通过中医看好的,并且恢复得很快,所以中医对咳嗽疗效好的认知便嵌入我的大脑。中医师见宝宝小,且咳嗽不严重,于是建议用推拿和贴中药的方式诊治。两天后,宝宝并未好转。于是我们又另找中医开了点中药,3天后也不见好转。情急下,我们只好另选西医,直接抱到市一,经历一次吃药无果,三次雾化稍有效果,但停掉后病情开始加重,再一次吃抗生素无效,最后我们还是选择雾化诊疗。几番周折后,我们整个人都备感疲惫。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频繁更换就诊方案?因为不懂啊,所以不得不付出选择的代价。因为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让她病情好转,所以才像一头迷茫的小鹿四处乱窜。如果一开始,我便到新诊所查看,听取医生们专业建议,或许能选择更合适的诊疗方式。说到这,似乎新型诊疗机构的价值已慢慢呈现:它为我们提供更便利、更专业的服务而存在。

便利体现在他们的位置坐落在社区三公里之内;便利体现在线上针对家长的咨询服务;便利体现在不用父母请假,诊所相应人员便可以帮助挂号和就诊,只需老人把孩子带过来即可。写到这,思路似乎被打开了不少,新型诊所为什么有价值?因为它符合中国老人带孩子的现状,所以这类诊所除了确保医疗技术前提外,更重要的应在便利服务上加强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07 - 儿科新型医疗机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