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

LruCache使用LinkedHashMap以强引用的方式存储缓存对象,并提供获取、添加和删除方法。 每次访问一个缓存对象,该对象都会被移到队列的头部。 如果添加一个缓存对象时缓存区已满,那么首先会把队列末尾的缓存移出缓存区,然后再添加新缓存。被移除的对象可能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正式介绍LruCache之前,先来复习一下几个常见的缓存算法,这可是面试经常会问到的!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实现步骤原理如下: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 首先我们搞一个双向链表
  • 我们定义这个规则:如果有节点被访问(get或者set),那么直接放入到末尾,每一个队列都有一个capacity值表示容量,如果新元素加入,现在达到了容量值,就需要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就是头节点。
    例如:现在node1被访问

如果现在又来了一个新元素noden+1,超过了容量值。所以:剔除node2,noden+1条件到末尾

这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算法,LruCache 就是使用的这种策略管理缓存的。

LFU (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不经常使用,如果一个数据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使用次数很少,那么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很小。

  1. 新加入数据插入到队列尾部(因为引用计数为1);
  2. 队列中的数据被访问后,引用计数增加,队列重新排序;
  3. 当需要淘汰数据时,将已经排序的列表最后的数据块删除。

实际上就是一个下面的结构,矩形表示NodeList,圆形表示Node。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1张图片

我们的数据是字母,上面矩形表示访问(get和set方法)的次数。先解释一下我们的规则:

  1. NodeList只有在下面有节点的时候才会被创建,如果下面的节点被移除,那么删除该NodeList。
  2. NodeList中head和tail分别指向下面圆形双向链表的头跟尾部。他本身也是一个双向链表。
  3. 如果现在有一个新节点W被访问。插入到1下面的双向链表的首部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2张图片

如果此时A被访问:就到2下面的双向链表的首部。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3张图片
image.png

如果A再次被访问: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4张图片
image.png

如果此时C被访问。2下面没有元素了,就删除2,然后C放到3下面的双向链表的首部。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5张图片
image.png

如果此时A再次被访问,那么创建4的NodeList,然后插入A: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6张图片
image.png

如果这个时候来了一个H,但是现在达到了最大容量,就要剔除一个,我们剔除1下面双向链表的尾节点B,然后插入H。

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_第7张图片
image.png

这个NodeList的头节点的node双向链表的尾节点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节点。


附上以上图解的出处,感谢博主「借汝之光,得以光明」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借汝之光,得以光明」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588495/java/article/details/106743802


LruCache 从命名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使用LRU 策略管理缓存的,我们通过源码来分析一下Android中LruCache 的具体实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自己的LruCache,这个看个人需求。

private final LinkedHashMap map;

private int size;  //如果未实现sizeOf()方法,size的值为cache中entries的数量;否则size的值为所有entries的size总和

private int maxSize;  //size的最大值,与size一样也取决于sizeOf()方法是否被实现

public LruCache(int maxSize) {
    if (maxSiz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xSize <= 0");
    }
    this.maxSize = maxSize;
    this.map = new LinkedHashMap(0, 0.75f, true);
}

我们可以看到LruCache是使用LinkedHashMap来管理缓存对象的。之所以选择LinkedHashMap,是因为它本身是有序链表,可分为插入顺序和访问顺序两种。如果是访问顺序,那put和get操作已存在的Entry时,都会把Entry移动到双向链表的表尾(其实是先删除再插入),这简直就是为LRU量身定做!既然有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用它那就过分了吧哈哈!

接下来逐一分析三个最重要的方法:get(K key)put(K key, V value)remove(K key)

LruCache#get(K key)
/**
 * 返回缓存对象:
 * 1.LinkedHashMap中存在key对应的缓存对象,直接返回;
 * 2.LinkedHashMap中不存在key对应的缓存对象,尝试使用create()方法创建一个缓存对象,如果创建成功直接返回;
 * 3.如果1.2都失败,返回null。
 */
public final V get(K key) {
    if (key == null) {  //key为空抛出异常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key == null");
    }

    V mapValue;  //保存在map中查找出的缓存对象
    synchronized (this) {
        mapValue = map.get(key);
        if (mapValue != null) {   //成功找到缓存对象,直接返回mapValue 
            hitCount++;   //记录成功找到缓存对象的次数
            return mapValue;
        }
        missCount++;  //记录缓存对象匹配失败的次数
    }

    //调用create()方法创建value,该方法默认返回null,我们需要在子类中重写此方法
    //注意使用此方法需要考虑多线程的情况
    V createdValue = create(key);  
    if (createdValue == null) {
        return null;
    }

    synchronized (this) {
        createCount++;  //记录成功创建value的次数

        mapValue = map.put(key, createdValue);  //将创建的value放入map中
         //如果此时map中的key位置已经存在缓存对象mapValue,使用mapValue 重新覆盖createdValue
        if (mapValue != null) {  
            map.put(key, mapValue);
        } else {
            size += safeSizeOf(key, createdValue); //重新计算size值
        }
    }

    if (mapValue != null) {
        entryRemoved(false, key, createdValue, mapValue);  //释放资源
        return mapValue;
    } else {
        trimToSize(maxSize);  //调整缓存空间
        return createdValue;
    }
}

//子类可以重写此方法
protected V create(K key) {
    return null;
}

//子类可以重写此方法
protected void entryRemoved(boolean evicted, K key, V oldValue, V newValue) {
}

如果使用create(K key)方法时缓存中已经存在{@code key}对应的值,那么createdValue将与{@link #entryRemoved}一起释放并丢弃。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这种情况:当多个线程请求相同的密钥时,会导致多个createdValue值同时被创建;或者当一个线程在调用{@link #put}方法的同时,另一个线程正在为同一个key创建值。

LruCache#put(K key, V value)
public final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key == null || value == null");
    }

    V previous;
    synchronized (this) {
        putCount++;  //记录缓存添加成功的次数
        size += safeSizeOf(key, value);  //重新计算size值

        //previous 表示put执行之前key位置上已有的value
        previous = map.put(key, value);  
        //如果previous 不为空,则说明key位置已经存在值,所以previous 会被新的value替代
        if (previous != null) {  
            size -= safeSizeOf(key, previous);  //减掉旧值previous 占用的size值
        }
    }

    if (previous != null) {
        entryRemoved(false, key, previous, value); //释放资源
    }

    trimToSize(maxSize);
    return previous;
}
LruCache#remove(K key)
public final V remove(K key) {
    if (key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key == null");
    }

    V previous;  //存储被移除的value
    synchronized (this) {
        previous = map.remove(key);
        if (previous != null) {  //如果移除成功,重新计算size值
            size -= safeSizeOf(key, previous);
        }
    }

    if (previous != null) {
        entryRemoved(false, key, previous, null);  //释放资源
    }

    return previous;
}

put(K key, V value)remove(K key) 方法比较简短,注释已经很详细不再复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 缓存策略之LruC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