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义释华容道意义在哪里?孔明和关羽及曹操的思想定位是什么?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先后受到赵云,张飞劫杀,无奈之下败走华容道。

当曹操走到易守难攻的华容道时,仰天大笑道:“人都言周公瑾,孔明善于用兵,我看也不过如此。倘未在此设伏,我等命皆休矣!”。

话音还未落,两边杀出一队人马,为首者,乃世之名将关羽关云长是也。曹操众人见了都大惊不己,曹操鼓励众人死战求生,但众将士身心疲惫已极,无力再战。谋士程昱建议曹操出面,劝化关羽放过他们,曹操依计而行。

开始的时候,曾与孔明立下军令状的关羽,本不想放行,但当曹操说起旧日恩义时,关羽感于恩义,慨然义释曹操于华容道。

这段故事,是三国演义较为精彩的章节,虽没多少字,但细细品味,却是意思深长,其中三个人的思想定位和人格考量,对于今人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首先说孔明,诸葛孔明是个通晓天机,深具战略眼光的智者。其末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赤壁之战,他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又夜观天象,知道天不灭曹。所以,孔明不敢逆天而行,杀掉曹操。当然,这种说法有些迷信色彩,不可深信。

客观辩证的说,刘备如果想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做为弱势一方的刘备断不可以杀掉曹操。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方诸侯,如果杀掉曹操,北方必然大乱。若此,羽翼未丰的刘备,必然会成为孙权主要攻伐的对象。

以当时刘备的势力,是不可与孙权争锋的。因此,留着曹操这股强大的势力,能够转移孙权的视线,让他做事必有所牵制顾忌,刘备借隙能够喘息发展,此乃诸葛亮制衡之道。

诸葛亮从这个战略思想出发,在选派镇守华容道的人选上,思虑再三,觉得只有将义薄云天的关羽放在华容道,才不会破坏他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这样做可谓一石三鸟。一是卖个人情给心高气傲的关羽,让重情义的关羽心生感佩之情,便于驾驭。二是通过关羽放走曹操,既成全了关羽重义之名,又完成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三是,通过这件事,显示出自已天下大事尽在掌握的智者之明。从这件事看,孔明之智慧,无愧于千古第一名相,做事确有相者之风。

再说关羽,关羽素来爱读《春秋》,喜好春秋大义。这样一位道德标准如此之高的人,许多人都会喜欢和敬仰。关羽兵败曾投降于曹操,但他的投降不是为己私,而是为了保住义兄刘备的两位夫人,是为兄弟之义而降,这样的投降,从道德上让人们心理上能够认可和接受。况且,素有节义的关羽,投降时提出“降汉不隆曹。”降的有气节。

曹操敬佩关羽的义气,对他礼数有加,上马金,下马银,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候,就是想让关羽为己所用。

但是,节义当先的关羽,不为名利所动,可又不想欠曹操恩情,所以他斩颜良,诛文丑,以报曹操。

当他知道兄长刘备去处后,掛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辞千里,护送嫂嫂与兄相聚,其忠义荡气回肠,令人无限感佩。

华容道上,当关羽再遇落败的曹操,重情重义的关羽,念及曹操往日的厚待,宁可冒着违反军令状被杀之险,也要报曹操之恩,此谓舍生取义者也,真是大丈夫啊!

关羽虽违军令,但舍身全义,符合义者的的道德思想,所以瑕不掩瑜,后世人皆敬仰。

最后说说曹操,曹操是个颇具雄才大略,智识不凡的君王之才。做为一个具备君王之才的人,就如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大丈夫就如同龙一样,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说浅白点,就是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事。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曹操还是个爱才惜才,善于利用人才的人。

自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当时无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曹操就对关羽倍加欣赏,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收服关羽。因此,关羽被迫投降他后,曹操对关羽关爱异常,但看到关羽不为所动,如此重义,让曹操对他更加佩服。到后来,关羽掛印封金,寻兄而去时,曹操对众人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实际上这句话是君王的希冀,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告诉众人,希望为臣者都要像关羽那样讲究忠义,绝无二心侍奉君主。

说白了,就是做秀,树立榜样,此是驭人之术,帝王之道的心机罢了。

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做为欲争雄天下的人物,曹操做到了能屈能伸,对重情义的关羽动之以情,成功脱身,不能不说曹操临机应变的本事和心机,无愧为一代枭雄。

纵观三人,诸葛亮乃臣者之表率,为君王谋事尽忠,可谓以“忠”为先。关羽乃兄弟结义之表率,为兄弟,朋友之义,可以舍生而取义,可谓以“义”为先。曹操深通帝王之道,为夺天下善于用人驭人,可谓“权”为先,三人的思想定位不同,决定了三人地位的不同。如今想来,究竟是思想决定位置?还是位置决定思维呢?真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一番,诸君!您觉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羽义释华容道意义在哪里?孔明和关羽及曹操的思想定位是什么?)